英語納入各科教學 教團問:師資在哪?

許嘉琪 2018/12/06 18:20 點閱 15296 次
全教總理事長張旭政,對於「英語融入各科教學」政策有許多擔憂。(本報資料照片)
全教總理事長張旭政,對於「英語融入各科教學」政策有許多擔憂。(本報資料照片)

【台灣醒報記者許嘉琪台北報導】行政院確認「雙語國家政策」,教育部長葉俊榮日前提出將英語融入各科教學,在教育界拋下一顆震撼彈。對此,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理事長張旭政認為,以英語融入教學是好事,但可能因師資不足,造成城鄉語言差距再度擴大。他建議,以鼓勵方式促進學生學習英語即可,未來翻譯問題也許都能由科技解決。

張旭政說,目前台灣學生都是使用自己的母語,也就是華語,作為學習工具。一旦轉換為英語教學,學生在不熟悉的語言環境中,理解能力以及將課堂所學運用到日常生活的「類化能力」都會受損。張旭政擔心,這樣的教學模式會讓教學進度變慢、學習廣度變窄,最後,大家都搞不清楚「到底是教英語還是在上本科」。

欠師資 擴大城鄉差距

除了學生的吸收能力,師資也是個大問題。除了英語科專任教師外,在教學現場的老師們,都沒有在師培過程中接觸過英語教學,這種能力也無法速成,因此台灣目前並沒有足夠的英語教學老師。

針對教育部長葉俊榮表示,明年要開始培育英語教學師資。張旭政質疑,如果到時候培育出來的英語教學老師還是不足,無法涵蓋都市和偏鄉需求,資源都將往城市集中,擴大城鄉差距語言能力落差。未來,社會如果更強調以英語作為篩選標準,就會造成弱勢的更弱勢。

恐有文化貶抑之嫌

另外,雙語國家政策還必須注意「文化貶抑」問題。張旭政說,政府似乎想效法香港和新加坡,中英雙語並行。但是香港和新加坡與台灣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他們在幾十年前,都是英國殖民地,很自然地有使用英語的文化、習慣和思維。

當政府把「英文」視作一種文化演進,就可能產生本土文化的相對貶抑。許多英語活動村或是英語學習場域,為了提升學習效率,都會要求學生「No Chinese」。張旭政認為,這有點類似台灣過去禁止講方言的情況,以一種文化去貶抑另一種文化,這個狀況也是政府應該考慮的。

科技解決溝通問題

「如果政府希望提升台灣孩子的多語溝通能力,也許未來靠科技就能辦到」,張旭政說,現在已有許多軟體,能夠即時且精確地進行翻譯。政府如今打算花大量的資源全面推動學生英語能力,但最後會不會發現,科技能夠輕易取代這些努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