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放過台灣? 看太平洋高壓臉色(20181024環境論壇-汪中和、賈新興)

醒報編輯部 2018/10/24 10:59 點閱 26362 次

主持人:林意玲(台灣醒報社長)
與談人:汪中和(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
賈新興(天氣風險公司總監)
記錄整理:許嘉琪、張朝瑋

主持人(以下簡稱「問」):今年夏秋經過台灣的颱風不少,但都有驚無險。為什麼這些颱風都略過台灣?即使有幾個原本直撲台灣而來,最後也都轉向離開了,是怎麼樣的天氣狀況讓台灣倖免於難?請賈博士分析。

太平洋高壓會「推」颱風

賈新興:首先我們要了解颱風的驅動系統,我們簡單稱之為太平洋高壓。太平洋高壓強勁時,對於台灣的影響非常明顯,特別在夏天。我們常聽到氣象主播說,太平洋高壓壟罩,台灣會很悶熱,而太平洋高壓減弱時就容易下午後雷陣雨,所以高壓是夏季很重要的天氣型態。

驅動颱風最主要的氣流,就是太平洋高壓。高壓的位置非常重要,如果太平洋高壓壟罩在台灣附近,颱風就比較不會過來。可以想像高壓是一個大力士,而颱風是小個子,會被高壓推著走。

今年到目前為止總共有25個颱風形成,很多都去了日本,因為今年整個太平洋高壓的位置剛好就在日本東南方,也就是日本的家門口,所以高氣壓的氣流容易把颱風導引到日本附近,相對的,就不容易過來台灣。

今年有5個颱風登陸日本本島,2004年更驚人,總共29個颱風生成,其中10個登陸日本本島。

問:剛剛賈博士提到高壓是很大的氣流,如果高壓壟罩的話颱風就過不來,可是它到了日本東南方,為什麼颱風不管太平洋高壓,還是照樣肆虐呢?難道有這個大力士把關,颱風還是照樣能穿透呢?

幾家歡樂幾家愁

賈新興:高氣壓是一個順時針旋轉的氣流,這個氣流的位置很重要,高壓位在日本的東南方,高壓南邊的氣流就容易把颱風帶到日本去。如果今年太平洋高壓是卡在我們家門口,那颱風就比較容易跑到我們這裡來。

太平洋高壓會強會弱,位置會偏北、偏東或往西,每年的位置變動都蠻劇烈的。今年對台灣來說是幸運的一年,但是相對的,就有其他國家會遭受更多颱風的侵襲。像是今年的日本,或是上海,都有幾個颱風過去了,在東亞區域,日本、韓國、中國、菲律賓、越南、台灣等等,我們這幾個國家是一個共同體。

問:颱風過台灣家門而不入,卻造成其他國家的災難,請問汪老師怎麼看這個問題?

不確定性高挑戰大

汪中和:颱風是西太平洋每年必會面對的天然災害,它的變動性很大。有時一年來好幾個,比如2007年有七個颱風登陸台灣;有時又一個都不來,像1964年,是史上颱風生成數最高的一年,卻連一個颱風都沒有登陸。

但不管颱風來不來,我們都不能輕忽,必須把它當作每年必經的洗禮。其實不來的機率是很低的,我們現在越來越容易遭到颱風的侵襲,受到的挑戰會越來越高。

問:不過即使颱風沒有在台灣登陸,仍然帶給我們很多雨量?

不入家門 仍來大雨

汪中和:有時候颱風雖沒有登陸,但它的外圍雲系仍會帶來很豐沛的雨量,尤其是秋颱,因為秋颱會帶來東北季風,在鋒面的地方造成「共伴效應」。

2010年的梅姬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梅姬颱風其實沒有登陸台灣,它從巴士海峽穿過去,但外圍雲系剛好碰到東北季風,而鋒面在宜蘭花蓮地區降下,因此帶來了破紀錄的大雨。

今年,我們也不能說沒有颱風登陸,8月23日還是有低氣壓在台灣家門口形成,穿過西南部往福建過去,造成了823水災。這次只能說我們比較幸運,但是壓力一直都會在,而且以後恐怕會越來越嚴重。

問:如果太平壓高壓是很重要的驅動因子,那目前科學家或是氣象專家,有沒有辦法以人為的方式去處理它呢?比如說用飛機穿過,削弱它的威力?

汪中和:那是不可能的,太平洋高壓的能量非常高,人為能力完全無法撼動,我們只能做精密嚴謹的觀測,盡快採取行動自保。

亞洲各國「共同體」

賈新興:太平洋高壓強度些微的增強或減弱,或者位置微微偏東或偏西,就能夠影響一個颱風侵襲台灣與否,因此太平洋高壓的研究真的非常重要。

然而,我們對於太平洋高壓的電腦模擬預測掌握還不夠好。早期我們對太平洋高壓的物理機制不了解,海上觀測資料也少。現在已經擁有更多海上觀測資料了,希望將來能掌握太平洋高壓的變化,還有與颱風的關聯性,提高颱風預報的準確度。

剛剛汪老師提到,在我們這個區域,每一年都會周而復始地形成颱風,我們周邊幾個國家其實是生命共同體,颱風不是到我家就是到你家,彼此緊密關聯,因此整個亞洲區域的颱風國際研究也是個重要的議題。

問:剛剛提到人為無法撼動太平壓高壓,那大自然的力量有辦法改變它嗎?比如說大一點的太陽、或什麼樣的雲系能使太平洋高壓有所移動、縮小或放大?

相對自然 人類很渺小

賈新興:我們目前對於大自然的機制還不夠了解,還需要更多的研究。但對於剛剛主持人提到的,人嘗試想要改變天氣的想法從以前就有了。以前也曾有科學家想在颱風裡放炸彈,用各種異想天開的主意去改造天氣,但嘗試過程中,發現颱風的能量太大,不太可能去改變。

就算人為有些微影響,也會造成大自然運作的自我調節,而我們仍無法理解這調整會演變成什麼樣子。就像大家最常聽到的人為改變天氣的例子,人造雨,目前實際的科學效益也不容易被評估。

問:今年整個的颱風狀況究竟是如何呢?請賈博士。

颱風與高壓位置有關

賈新興:截至目前,今年共有25個颱風生成,比起往年算是比較多的,雖然過去平均一年會有25到26個颱風,但今年後面1.2個月還可能有颱風生成,所以今年的颱風動態看起來是較為活躍的,特別是在夏季時。

今年颱風災害方面,我們的運氣比日本好,原因今年的太平洋高壓位於日本東南方,順著高壓的駛流場、環境的氣流,把颱風帶向日本,我們前面提到今年有5個颱風登陸日本,而日本歷史上最多次的紀錄是在2004年,共有10個颱風登陸,那年使日本做了相當多的研究指出。颱風的動態與太平洋高壓的位置有關。

今年台灣有金鐘罩

許多人戲稱今年台灣有「金鐘罩」,因為只受到一個颱風瑪麗亞侵襲。其實在1964年時,全年共有30多個颱風生成,也是沒有一個直撲我們,全在靠近台灣時就轉往日本或菲律賓方向而去,當然這中間的原因還是跟太平洋高壓有關。

另外,汪老師也提到,2001年時26個颱風中共有7個侵襲台灣,是我們遭遇颱風最多的一年,而且那年納莉颱風侵襲時,曾重創大台北,並造成捷運淹水。

台灣面對颱風是每年的家常便飯,但不要想說今年閃過了,明年會不會就閃過?從50多年來的颱風紀錄來看,也只有1964年是跟今年一樣,其它則是每年平均3.4個颱風會影響台灣,今年我們算是相當幸運。

納莉衝擊記憶猶新

汪中和:剛剛提到颱風的變異性,對台灣的影響有大有小,但無論如何台灣都是不可輕忽其威脅的。方才講到2001年9月時的秋颱:納莉,她是能在我們的歷史上被特別記錄一筆的颱風,它是在台灣東北方形成,然後在琉球群島處打了個蝴蝶結後,再從台灣東北方登陸,從西南方出海,過去從沒有一個颱風是這樣的路徑。

納莉不只是路徑方面打破颱風傳統,滯留在台灣的時間也非常長,共計50個小時,所以給台灣帶來的雨量破了紀錄,以衝擊最大的北部來說,捷運剛通車兩個月就因淹水而停擺了,但也因為捷運承載了相當的水量,讓當時的忠孝東路少淹了一層樓,由此可以知納莉帶來的雨量何其驚人,在颱風歷史上排名第二(第一名是莫拉克颱風)。

颱風壓力一直存在

這件事情給我們一個警醒,現在因為氣候暖化,颱風不但會受到高壓位置影響,在本身的速度、強度、含水量等都已有結構性變化,而且是往負面方向發展。雖然今年的颱風災情並沒有很嚴重,但我們的危機還沒有解除,因為現在還有秋颱。而明年與後年,我們對颱風的壓力也一直會在。

問:我們人類社會與科技在面對變化多端的氣候時,還真的有點無能為力,我們雖然想盡辦法要研究它、了解它,但過去的研究也不代表未來就是如此,因為每一年的狀況都不同,也導致過去資料不一定能參考,所以我們現在就只能防備。

剛剛汪老師提及,今年安全不代表明年也安全,也不知道明年的情況會如何,在每一年的颱風來襲時,我們都需要做好最嚴謹的防範。

移動越慢 影響越大

賈新興:在全球暖化之下,對颱風一定是有影響的,只是到底會有怎樣的影響,還沒有一定的共識。另外,對於如今的西北太平洋,颱風的模式會怎樣發展,也存在著爭議,不同的模式與模擬都給出不同的答案。

而在兩三個月前,美國的科學雜誌有篇文章提及,今年的颱風移動速度有變慢的趨勢。颱風的強度固然重要,但對台灣而言,要比較關心的還是颱風的移動速度,像剛剛提到的納莉颱風,就是因為滯留而帶來可觀的降雨量。

當颱風在陸地上移動慢時,帶來的風雨影響就會大,以1949年到2016年的颱風移動數據來看,北太平洋地區大約減緩了20%。大西洋地區則是6%,而澳洲部分則是15%,就是說全球暖化讓颱風也懶得動了。

而移動速度慢,就代表颱風影響時間增長,不只對民眾,對我們相關人員而言也是不好的消息,因為待在應變中心的時間也就增長(苦笑)。說到應變中心,我們另外也要思考,如果真的未來颱風真的速度越來越慢、影響時間越來越長,那應變中心的人力物力調度也會成為一個問題,這是未來要特別留意的。

另外,台大的郭鴻基教授有研究指出,他認為颱風的移動速度會因台灣的特殊地形而有影響。這也是我們在討論未來颱風對台灣造成的可能影響上需注意的,尤其是颱風帶來的降雨量。

問:今年是因為太平洋高壓的位置而救了台灣,但未來颱風的速度變慢,還是得讓我們繃緊神經。

暖化也在催強颱風

汪中和:颱風的移動速度變慢,這是我們近年來在討論氣候暖化時注意到的一個明顯現象。另外颱風的強度增長也是非常明顯,最近我們都看到颱風生成後,多數在短時間內就轉為強颱,這是超乎我們過去的觀測記錄的。

以今年的海燕、榴槤、山竹幾個颱風來看,都是在短時間內升成強颱。因為暖化造成海水升溫,進而提供颱風強大能量,導致我們遭遇的颱風不管是強度、風速、降雨量等都不同以往,這是我們所擔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