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洋月刊》 The Atlantic 總統不是人幹的
「總統」這個職位的荒謬不合理,在川普任上的這一年半漸漸顯露。我們期待一位總統,在天災發生時抵達現場慰問民眾;在國家行政機器出亂子時,能夠穿針引線逢合;國內反對黨大力扯後腿時,仍能在民主協商機制中找出辦法;並且作為三軍總司令,總統還應當對後現代無國籍的恐怖組織、以駭客手段威脅資安的外國敵人提出對策。總統真不是人幹的。
在1938年4月,以保羅‧里維爾的名義,美國有一群人上街,反對《重組法案》中擴充行政權以及總統內閣人力的方案,說他們「不想要獨裁者」。在同月份的蓋洛普民意調查中,只有18%的國家認為總統應該擁有更多的權力。但當年推動這個法案的羅斯福,其實正是意識到總統的職務太過龐雜,需要更多助手人力。
把事情按照「重要」與「緊急」與否分成四個象限來決定處理順序,是艾森豪總統的知名之處。他禁止幕僚上呈密封的文件給他,意思是「所有的事情都應該先被確認過是否值得佔用他的時間」在呈上來。
甘迺迪總統要求幕僚為他製作的情報簡報「必須簡短清便到能放入口袋」。即使是小型威脅的國安監控都能耗上一整天。歐巴馬總統的國土安全部長強森曾說:「我的小確幸是:一天能有過半的時間用於執行我事前的計畫,而不是突發的事項。」但國境內的天災人禍,哪一項不是突發的?又有哪一項人民不是期待著總統關切回應呢?
超人或機器人?
當美國總統旅行時,他會帶上個人醫生、隨扈、專用運動器材、飲用水(確保安全)、止滑墊(浴室用,總統大多年齡不小)。一個總統可能4年任期間除了自己的房門外,不會碰到任何的門把手(都由接待幫忙開關)。他的起居就像一名嬰兒一樣被照顧著。
但他們同時必須是「揮手專家」、「自拍達人」;甚至,沒有受過牧職訓練的他們也受期待能在陣亡將士葬禮、悲劇意外現場能夠講道,以強大的精神力量提供當事人慰藉。
《大西洋月刊》指出,目前的民調和選舉機制、媒體報導、電視辯論,使得「總統」成為一個必須順應和討好民意的偶像,而不(只)是一個專業行政長,但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於是最後人民往往選出的都是能說善道、巧言令色的「競選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