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以下簡稱「問」):中年以後如何健康到老?每個人都會經歷變老的過程,其中很關鍵的因素是「健康」,其實年輕的時候就應該注意健康問題,但至少在中年的時候,就必須要有「危機意識」,先請小平老師分享。
身體亮紅燈才警醒
溫小平:現代人普遍生活忙碌,通常不會警覺到隨著年紀增長,身體器官正在衰退,都是身邊有大事發生了,如親朋好友重病過世,或者朋友年紀輕輕就罹癌等,才會頓悟「疾病」不是只會找老人,也可能找上年輕人。這時候才會開始反省,是否值得用一生的健康去換取事業上的成就?
我就是一個前車之鑑,我曾經任職新女性雜誌的總編輯,除了要負責2本雜誌的發行,還得舉辦各種講座活動,再加上寫作,因此睡眠時間非常短,一次健康檢查後就發現自己罹患癌症。我一直自認為是健康寶寶,但等癌症找上門之後,才體悟到生命的無常。
38歲那年得知自己罹癌,我才停下腳步,開始思考接下來的人生應該如何度過?但有時候一棒子打醒一個人,那個人不見得會一直保持清醒狀態,可能過一陣子又故態復萌,所以我40歲那年又生了一場大病,連醫生都無法保證我下一次進醫院之後,還能不能健康出院。
不要忙過頭
那時候我才痛下決心辭掉工作,好好休養身體,先把健康找回來,再思考人生下半場應該如何規劃。現在我都以自身經驗勸戒周邊朋友千萬不要忙過頭,身體是否負荷不了工作量,其實自己會有感覺,所以必須隨時保持警覺。
上帝賜予我們運作如此順暢的器官,但也會透過這些器官的運作,告訴我們身體是否有出狀況,如血壓過高、體重驟減、胃口不好等,當這些症狀出現的時候,應該盡快做一次身體檢查,了解自己目前的身體狀況。
問:小平老師的現身說法給予我們很大的警惕。請問蘇律師,您正值中年,何時開始有健康意識?
像孕婦一樣吃
蘇家宏:大概是在我40多歲的時候,那時發生2件大事,一是太太懷孕;二是親友有人中風,中風的那人年紀與我相差無幾,令我想到自己也可能中風,再加上律師工作量很大,經常熬夜,當時我的血壓偏高、體重也過重。
太太懷孕的時候詢問醫生飲食方面,如何吃比較健康?結果反而是我遵照醫囑,以孕婦的飲食方式對待自己的身體,因為孕婦肚子裡有小寶寶,肯定是用最好、最健康的方式調理身體,雖然我的肚子裡只有一團肥肉(笑),但還是要好好管理它,不能讓它變成健康殺手。
我也開始運動,每周日下午挪幾個小時打羽毛球,流汗之後身體會感覺比較輕盈。
不過,最重要的還是飲食,有些人壓力大會厭食,但更多人壓力大的時候反而暴飲暴食,油炸、甜點百無禁忌,但這樣肯定對健康不好,有營養專家建議說,醣分得減少、纖維素得多吃。
每餐只吃7分飽
這與我的飲食習慣背道而馳,通常我都是澱粉和肉類吃得最多,青菜吃得最少,有時候青菜還得拌炒肉絲。聽了營養師的建議,我才發現我平常的飲食習慣不易消化,對身體造成負擔。
那之後我就改變菜、肉、澱粉的攝取比例,每一餐也不超過7分飽,記得有一次公司感恩餐會吃自助餐,每一道菜色看起來都是美味可口,如果是以前的我,肯定每一道都要吃到,甜點如果喜歡吃,還會再多拿幾個;或者高級品牌的冰淇淋,外面一球賣90元,這裡無限供應,一定要多吃幾球才「划算」。
但我已經有了健康飲食的概念,所以當時我的作法是先繞兩圈,確定真正想要吃的菜色,只吃7分飽左右。這樣的飲食習慣維持一年多之後,讓我的體重自然減少了20%,從92公斤降至72公斤,血壓也變正常。
42歲得糖尿病
問:請問樊老師,您也可以現身說法嗎?
樊雪春:我是42歲得糖尿病,48歲罹患癌症。其實我能夠理解自己為什麼得糖尿病,因為我們常常利用中午開會,內容都是談經費預算,經常跟人爭得面紅耳赤,心理壓力很大。
有一次我的朋友說她好像得了糖尿病,要去醫院檢查,我陪她一起去,也順便抽血,之後再回醫院看驗血報告,我朋友的血糖值150超標;但我的血糖值更可怕,空腹220、飯後330。一開始我還下意識否認,等到1個月後確診之後,我才接受自己真的已經得了糖尿病。
後來我詢問醫生應該怎麼改善,第一就是減重,那時候我超重20%,後來減了9公斤,到目前為止都維持得還不錯。
壓力大易得癌症
癌症則是因為心理壓力造成,不過我還好,因為我的癌症治癒率較高,發現又比較早,大概是前1、2期,治療過程對日常生活作息也不會造成太大影響。
現在癌症與心理壓力的研究已經非常清楚表示,如果你有很重大的壓力,2年之後罹患癌症的機率非常高,譬如我朋友的父親過世,她與她爸爸感情非常好,結果她2年之後就得乳癌;另外一個朋友則是因為升教授、趕論文的壓力也得了癌症。
根據研究報告指出,癌症前兆通常是發炎,所以提醒大家,如果有傷口一直無法癒合、反覆發炎的話,就得特別注意,最好到醫院做癌症篩檢。
我建議大家中年之後一定要找到人生目標,盡量不生氣,找到一個方式讓自己能夠維持心平氣和,也要學習面對「失去」這件事,如失去親人、失去工作等,應抱持什麼樣的態度。
升官也有壓力指數
問:年輕的時候就要培養健康觀念,以免等到中年身體走下坡之後,才來煩惱沮喪。但究竟中年以後如何保養自身?剛剛已經提到關鍵點:快樂、惜福,請心理系教授樊老師說明。
樊雪春:有一項研究是給兩群老鼠同時吃高油脂、高熱量的食物,但讓醫學院的學生陪其中一群老鼠玩耍,或讓牠們跑輪子,那一群老鼠罹患心臟疾病的機率大大少於另外一群老鼠,顯示心理活動可以消化高熱量食物。
回到我剛剛提的癌症研究,它提供了一個壓力指數,凡是生活出現重大變故,如搬家、坐牢、失業或離婚等,2年後有非常高的機率會得癌症。
其中較特別的是,升官也有壓力指數,雖然升官是一件喜事,但「欲戴其冠、必承其重」,有許多案例是升官之後壓力太大,一個月內就中風了;或者接到派令,居然心肌梗塞去世。
而我自己臨床也發現,如果一年累積600分壓力指數,未來1~1年半身體就會出狀況,所以壓力與生病的關係是非常密切且持續的。另外,癌症也和心情有很大的關聯,只要快樂,很多負面東西都會自然消化掉。
老人家最忌不動
問:小平老師平常就相當關心中老年人,請教您能夠健康到老的人有何特質?
溫小平:除了喜樂的心,「活動」也很重要,所謂要活就要動,人在退休之後,如果沒有找到另外一件可以專注的事情,很容易生病或者提早離開人世,譬如我一個朋友退休後整天坐在院子曬太陽,2年後就走了。
老人家絕對不能整天窩在家裡,再冷再熱都要多活動,譬如我媽媽已經高齡90歲,她很喜歡戶外運動,到現在都還是活蹦亂跳的。如果你是很懶得動的人,起碼找一件喜歡做的事情,譬如我喜歡游泳,游泳也是對身體很好的有氧運動,就可以趁夏天的時候多游泳。
我最近去看物理治療師,他說「走路」就是最簡單的運動,譬如坐公車的時候提早1、2站下車,再以走路的方式到目的地,總之就是盡量保持多動。
注意家族病史
另外,現代人比較忙碌,我建議每一年至少做一次驗血、驗尿檢查,對比每一年的指數上升、下降,就可以掌握自己的身體狀況,譬如今年的蛋白尿、尿酸、三酸甘油脂升高,就能詢問醫生如何調整,從飲食、運動方面著手改善身體,提早預防疾病。
如果家族有癌症、高血壓、糖尿病、失智症等病史,就必須提早警覺,尤其現在很多病症的發病年齡都年輕化,最好培養固定量血壓、做檢查,千萬不要自己當自己的醫生,譬如我38歲那年,起先就是自以為是搬家造成經期不正常,沒想到是得了癌症。
蘇家宏:談到如何健康到老,我最近看了一則香港新聞,是一名老先生退休之後成立攝影團隊,拍攝老人家的生前遺願、遺囑,如為什麼要留財產給兒子、自己這一生的奮鬥史等。
找到自己喜歡的事
這位老先生已經7、80歲了,卻活像個小夥子,他說自己退休之後閒來無事,成立攝影團隊是因為有一次用女兒的電腦,結果被女兒罵不要亂碰,怕他弄壞電腦,結果老先生反而開始積極學習新事物,如攝影、剪輯等。
現在醫療科技發達,有國際組織說,在70歲以上的人只是「初老」,90歲以上才算老,所以人退休之後還有很長的生命,一定要找到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工作或服務都好,譬如我有認識一位朋友,他在山上組織義工團體,前往偏鄉義診、募款讓貧困家庭的小孩有營養午餐可以吃等,雖然已經80歲了,卻重新散發生命的熱力。
所以健康到老,除了身體上的維持之外,更重要的是找到一件你真正熱衷、有意義的事情,既提供生活的動力,也提升生命的價值。
想清楚優先順序
問:健康到老其實有一個很重要的目的,就是不要成為孩子的負擔。長壽不稀奇,長壽而健康才稀奇,這需要從年輕開始就維持、控制生活作息,請3位分享結論。
溫小平:人都有夢想,尤其人過中年之後,會發現自己還有好多想做的事情沒完成,這時候就必須學會做選擇題,排出人生清單的優先順序,譬如我喜歡旅遊,以前將北歐國家放在最後順位,但這幾年警覺到自己年齡大了、體力不夠,到時候可能走不動、看不清,所以趕緊將北歐挪到第一順位,第二順位則是俄羅斯。
想清楚自己最想要做什麼,譬如我40歲辭掉工作,想清楚最想做的事情就是寫作,即使這件事無法帶給我很多的財富,但卻讓我很快樂。
及早訂定人生目標
問:人生要有目標,向著那個目標邁進,生活才會有動力。再請樊老師分享。
樊雪春:我已經想好退休之後要做志工,輔導孩童、陪伴孩子,給予他們心理照顧的資源。另一個心願是當小說家,我現在腦中已經構思了6個故事,希望退休後能夠將它們一一寫出來。
我鼓勵大家訂定自己的人生目標,而且應該退休前5年就規劃好這件事,這樣才能跟退休後生活無縫接軌,不會因為忽然沒工作而生活失去重心。
蘇家宏:如果你不是一般上班族,而是一家公司的老闆,建議你開始尋找接班人,接棒需要經驗累積,所以你永遠都沒有退休的時候,能越老越健康。
問:謝謝三位的分享,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