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損兒6個月黃金期 醫推音樂治療

楊蕓 2018/01/30 16:55 點閱 36943 次
台大醫院耳鼻喉部聽力師黎慧妤表示,新生兒出生6個月內是確診聽損的黃金時期,建議可及早接受「音樂治療」。(photo by 中華民國兒童慈善協會臉書)
台大醫院耳鼻喉部聽力師黎慧妤表示,新生兒出生6個月內是確診聽損的黃金時期,建議可及早接受「音樂治療」。(photo by 中華民國兒童慈善協會臉書)

【台灣醒報記者楊蕓台北報導】「孩子1歲後進入語言爆發期,若有聽損最好在6個月內確診!」台大兒童醫院耳鼻喉部主治醫師吳振吉指出,聽損多是隱性遺傳,家族若有2人以上患有聽損,子代患病比例高達50%。台大醫院耳鼻喉部聽力師黎慧妤受訪時則建議,一旦孩子確診聽損,可及早接受「音樂治療」,透過節奏去學習數字、辨識音調,不僅增加專注力,也有助語言發展。

聽損6成是遺傳

台大兒童醫院耳鼻喉部主治醫師吳振吉指出,新生兒有「感音型聽損」的發生率約千分之3至4,但若統計到青春期,聽損率則高達2%,主因是孩童在成長階段因為基因、感染、中耳炎等原因,出現「遲發性聽損」。「感音型聽損有6成是隱性遺傳,父母親都可能有基因,但不會發病,家族史也不明顯」,平均而言,家族中有2位以上成員患有感音型聽損,子代患病比例高達2分之1。

「聽損兒即便戴上人工電子耳,聽力仍不如一般人的耳朵,例如他們聽到人說話的音調會改變,間接影響聽損兒學習,導致聽損孩子說話口齒不清、語調不正確。」中華民國兒童慈善協會理事長李正媛受訪時說,讓他們接受「音樂治療」是非常有效的方式,「孩子一開始先認識木琴、笛子、鈴鼓等,從樂器的節奏去學習數字、辨識聲音,進階一點可開始學鋼琴」,可幫助孩子對聲調的高低更敏感、增加專注力。

把握6個月內確診黃金期

台大醫院耳鼻喉部聽力師黎慧妤受訪時也認為音樂治療是幫助聽損兒學習語言的好方式,「但前提是孩子的聽覺系統必須先健全」,黎慧妤說,醫療端的確診是關鍵,且出生6個月內是確診的黃金時期,「確診後加入人工電子耳、助聽器等輔具,把聽力拉回一定的範圍,音樂治療的效果也會比較好。」

「目前全台醫院都已經針對新生兒進行聽力篩檢,若篩檢沒通過,院方也會繼續追蹤,只要一發現聽損,就會馬上讓孩子接受治療或手術。」黎慧妤表示,新生兒出生後每天都在學習,1歲起就進入語言爆發期,父母一旦錯過黃金時段,孩子說話的口音恐怕就難以改正,建議確診後要及早讓孩子接受治療。

中華民國兒童慈善協會30日捐贈300萬元給台大兒童醫院,成立「聽力守護計畫」,除了在醫療端協助兒童聽損的基因檢測,預計可協助約200人次,經費也將投入復健端,建立完整的聽能及語言復健訓練,針對不同年齡層及聽損程度設計治療方案及教材,盼治療效果更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