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時差:失眠和文明病的源頭(20171211 美國科學人)

邱慕天 2017/12/11 09:41 點閱 2138 次

《美國科學人》 American Scientist
社會時差:失眠和文明病的源頭

調整時差最好的自然方法,就是多待在戶外或陽光照射得到的地方。這會幫助你的生理時鐘更豐富地接受環境訊息,與自然同步。在當地三餐的時刻進食,可調整你的胃。人體需要這樣的調整,是因為我們身體內建構一套韻律機制,跟著一天24小時的大地節奏走。

只是這個節奏,除了會被距離時差破壞之外,還有一種「社會時差」在攪亂它。那就是現代人不時可以接觸的食物(尤其宵夜)、電燈光,還有網路科技。現代文明已經變成了一個24小時無眠的不夜城。作為不斷要輪大小夜班的職業,護士(女)得乳癌的機率高出一般女性8%。快餐宵夜員工新陳代謝被打壞,肥胖機率也高出其他人;更別說其他作息節奏忙亂衍生的焦慮和躁鬱症了。

《美國科學人》指出,人體的自然節奏其實略為長過24小時,而太陽光是我們生理時鐘最有效的「對錶」信號。這帶來一個好消息跟一個壞消息。壞的是,晚間接觸電燈光、電腦螢幕、手機屏幕光都會讓大腦誤以為當工作的白天還沒有結束。但好的是,如果我們用光來「訓練」大腦,我們說不定能拯救輪班護士們的生理時鐘。

科學研究發現,大腦最為敏感的是螢幕發出的藍光。天黑後接觸的光,讓人以為白天延後了(導致晚睡);天明前接收光,則會讓大腦覺得白天提前了(導致早起早睡)。目前科學家同時不斷地透過手機跟穿戴裝置收集來的大數據,了解「社會時差」與使用發光螢幕的交互關係。或許有一天,我們會真的研發出「欺騙」大腦的「瞬間時差調節術」。

不過在那之前,還是讓我們健康及務實一點:把手機和電腦移出臥室、每天跟戶外的太陽培養一點感情吧!

https://www.americanscientist.org/article/adapting-your-body-clock-to-a-24-hour-socie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