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中含「鋁」 油條、海蜇皮超標

楊蕓 2017/11/06 13:10 點閱 9705 次
涼拌海蜇皮的鋁含量高,凌永健建議料理前可先「泡醋」降低鋁含量。(photo by 楊蕓/台灣醒報)
涼拌海蜇皮的鋁含量高,凌永健建議料理前可先「泡醋」降低鋁含量。(photo by 楊蕓/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楊蕓台北報導】早餐一份燒餅油條,中午再來一盤清涼爽脆的涼拌海蜇皮,民眾恐怕已吃了不少「鋁」!消基會6日公布27項食品抽驗報告發現,油條和海蜇皮的鋁含量最多,檢驗長凌永健表示,雖然大多的鋁都能自然排出體外,沒有禁用必要,但短時間吃太多仍可能蓄積體內,增加神經系統與骨骼問題的風險。

消基會從2011年起,連續3年監測不同食品的鋁含量,這次針對曾抽驗鋁含量較高的食品,包括蛋糕、油條、海帶、海蜇皮等27樣食品再次抽驗,結果發現,糕餅類食品和海帶的鋁殘留量都低於150毫克/公斤以下;但油條、海蜇皮的鋁殘留量還是明顯偏高,11件中就有9件樣品超過500毫克/公斤以上,顯示仍有改善空間。

「食物中的鋁主要來自『膨脹劑』。」消基會董事長游開雄解釋,食物在製作過程中會使用到「明礬(硫酸鋁鉀)」或「發粉」,就是俗稱的膨脹劑,特別是含鋁的膨脹劑,因為膨發效果好、氣孔細膩,加上成本低廉,被廣泛用於食品加工上。

然而,目前食藥署對於食品「膨脹劑」的規範僅有「可於各類食品中,視實際需要適量使用。」消基會指出,在2014和2016年時,食藥署都有預告修正對「食品添加劑—膨脹劑」的限量標準,但迄今逾3年半卻仍未公告實施,游開雄也呼籲食藥署重視。

「鋁沒有那麼『毒』,且有99%都能自然排出體外,因此沒有禁用必要,但應有『限用』或『代用』措施。」凌永健表示,本次抽檢中就有2件油條的鋁含量低於350毫克/公斤,可見降低明礬使用量,一樣能炸出蓬鬆美味的油條。

不過,由於目前海蜇皮仍未找到有效取代明礬的加工方法,凌永健則進一步建議消費者,料理時可先於600毫升水中加入2大匙食用醋,浸泡4到6小時後,再汆燙洗淨,便可大幅降低海蜇皮的鋁含量。

至於民間常流傳「吃過多的鋁,容易引發老年痴呆症」的說法,凌永健再次強調,目前國際間都沒有研究證明其中的直接關聯,但他也補充,雖然吃鋁沒什麼太大危害,若一次或短時間內吃進大量的鋁,身體可能因來不及分解而蓄積在體內,尤其進入細胞後與蛋白質和酶結合,進而干擾器官的代謝,長期下來還是有神經系統問題和老年骨骼疏鬆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