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校園霸凌 兒盟:急需同理心教育

楊蕓 2017/10/22 18:56 點閱 11575 次
兒盟研發處組長邱靖惠受訪時指出,「學生缺乏同理心」是主因之一,建議學校加強情緒教育。(photo by Flickr)
兒盟研發處組長邱靖惠受訪時指出,「學生缺乏同理心」是主因之一,建議學校加強情緒教育。(photo by Flickr)

【台灣醒報記者楊蕓台北報導】「校園霸凌」長期都是學校與政府頭痛的問題,兒童福利聯盟近日公布調查報告發現,竟有高達7成5民眾表示過去曾接觸過校園霸凌事件,顯示霸凌仍普遍存在於校園角落。兒福聯盟研發處組長邱靖惠受訪時指出,「學生缺乏同理心」是霸凌日益嚴重的主因,建議學校加強同理心教育,全國家長會長聯盟監事長蘇祐晟則認為,父母也應發揮教育功能,並建議學校強化「班親會」角色,積極建立家長與老師的合作關係。

缺同理心是主因

兒福聯盟近日公布「2017社會大眾校園霸凌經驗調查報告」指出,高達7成5的民眾表示過去曾接觸過校園霸凌事件,而9成民眾認為現在的校園霸凌較過去嚴重。進一步分析原因發現,有4成以上民眾指出是與「學生缺乏同理心」以及「霸凌問題處理困難」有關。

隨著時代變遷,霸凌的樣態已更多樣化。邱靖惠受訪時指出,「有時學生以為只是玩遊戲、開開玩笑,並無惡意,卻沒察覺到這些行為已造成對方痛苦。」她也強調,「霸凌是長期發展的過程,孩子在每個學習階段都可能遭遇到霸凌,起初只是人際關係排斥或衝突,但老師不能等到情況惡化成校園霸凌時才去處理。」

「導師的角色非常重要。」邱靖惠說,雖然學校每年都有舉辦反霸凌宣導,也會配置輔導人員,但仍不能阻止霸凌事件發生。她建議從第一線的教學現場,就要帶入「同理心教育」。「第一步是『認識情緒』,讓孩子知道什麼是生氣、什麼是難過,再來才是學習如何去『控制情緒』。」她舉例,導師在經營班級時,可透過講故事、看影片,讓學生明白被霸凌者內心的感受;或是在課堂上與孩子們集思廣益,討論在遭遇霸凌事件時,如何解決衝突。

校園霸凌被汙名化

針對教育部設立申訴專線處理校園霸凌,邱靖惠無奈地說,反霸凌專線和政府的反霸凌防治作為,似乎讓校園霸凌有被「汙名化」的現象。「大家通常覺得只要通報教育部,個案就會被列管,而學校也會被要求調查與改善。」邱靖惠補充說,政府時常把校園霸凌和反毒、反黑議題綁在一起,「導致通報就像是打110報案一樣,可能讓學校認為有害校譽,導致霸凌事件通報率低。」

「不過通報系統仍有存在的必要,讓政府掌握整體校園霸凌的狀況。」邱靖惠補充,更重要的是通報之後如何處理?她建議處理方式應要鼓勵老師,在平時班級經營時,幫助被欺負的孩子,促進學生的和諧相處,而不是只頻頻問教師,「你們班疑似有霸凌事件,有沒有趕快調查?改善了沒?」邱靖惠強調,這是長期的工程,如何讓校園霸凌「去汙名化」,也是兒盟目前努力的方向。

家長:強化班親會功能

全國家長會長聯盟監事長蘇祐晟受訪時也贊同導師角色的重要性,「然而除了學校老師,家長也有教導責任。」他指出,父母可利用與孩子相處時,聊聊每天上學的狀況,「年紀小的孩子通常都樂於分享,若孩子不願意講,父母就要想辦法旁敲側擊,只要多關心、陪伴,讓孩子覺得有人在乎他,心裡也會比較舒服。」

他也以家長的身分向建議學校,導師應強化「班親會」的功能。他認為,家長與導師是互相合作的關係,可透過平時定期舉辦親子同樂會、規劃團體出遊等,甚至只是簡單的寒暄問暖,「只要平時先建立家長之間的良性互動基礎,若遇到孩子疑似被霸凌事件,家長才比較可能用較理性的態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