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階段的孩子 教養方式都不同(20170924 三角談愛-溫小平、樊雪春、蘇家宏)

醒報編輯部 2017/09/24 08:53 點閱 1047 次
等孩子上了大學,父母要信任,並且確認,給予孩子空間,參與他的決策,但不要直接替他做決定。(photo by pixabay)
等孩子上了大學,父母要信任,並且確認,給予孩子空間,參與他的決策,但不要直接替他做決定。(photo by pixabay)

主持人:林意玲(台灣醒報社長)
與談人:溫小平(旅遊作家)
樊雪春(心理諮商中心老師)
蘇家宏(律師)
文字整理:蘇家瑩、孫啟梅

主持人(以下簡稱「問」):今天討論孩子在不同階段該如何教養,請樊老師分享孩子成長有哪些階段,每個不同的階段有何種特色?

不同階段應對不同

樊雪春:第一個階段為學齡前,孩子0~6歲的時期,學齡前也可再細分為0~3歲、3~6歲的時期;再來是6~12歲,也就是小學階段;再下個階段是青少年階段,也就是12~18歲。

至於18歲以上,大家可能會疑惑18歲以上也有分類嗎?是有的,18~25歲也有一個階段,在歐洲認為一個人真正成熟的年齡是25歲,並非18歲,這是指心理與身體的完全成熟是25歲。

所以家長與不同階段的孩子互動,常會感受到孩子變了一個人,有當過父母的人應該都會對此感同身受,孩子雖然一直在父母的身邊成長,但就是會感受到他現在與過去不太一樣的部分,比方說青春期時就會表現出和以前不太一樣的狀況。

像是小學會乖乖幫忙洗衣,進了青春期就會問:「幹嘛要我洗衣服?」家長就會覺得孩子變了,過去和現在判若兩人,這些階段裡面的他們會很不同的,像蘇律師的小孩是在學齡前階段,0~3歲與3~6歲就會感受到很大的變化。

有人說孩子剛出生像植物,會爬了以後變成動物,孩子會不斷轉變,學會講話是一個階段,進小學又是另一個階段…所以孩子是在不同階段的洗禮下成長的,為人父母的讀者也可以想想自己的孩子正處於何種階段,不同階段就會需要不同的對待方式。

問:為何不同階段的孩子有不同的成長狀態?父母親又該如何調適差異?父母的教養法則可能永遠就是那一招,試圖以此「闖天涯」,小時候對待孩子如此還可以,孩子長大後卻發覺不行,因為孩子的狀況已經改變了,父母已經不「認識」他了。

我自己也有感受到孩子小學與國中有極大的差異,小學做什麼都黏著我,國中理都不理我,甚至認為跟我在一起好像是很丟臉的事,這就是不同年齡層對自我認知不同的緣故,小平老師帶過兒子也帶過孫子,您會認為孩子在不同成長階段,父母該做的調整是什麼?

學習觀察與調適

溫小平:我認為即使是上班族,晚上回到家,一定要有一段時間去和孩子相處,學著去觀察他們。我現在在帶兩個孫子孫女,就會發現到:他們在1歲、2歲到3歲都有極大的不同,1歲以前我真覺得他們和天使一樣,現在則已經進入第一個叛逆期。

問:這麼小就會叛逆嗎?

溫小平:對!你跟他講什麼他都會說我不要,有很多意見,每天早上都要和他們吵,像是他想選自己要穿的衣服、褲子,甚至連襪子都有意見,有時急著出門時會覺得被他們「打敗」。

而我現在學會要去調適自己、提前作業,在觀察當中我發覺到:現在的孩子接觸的一切與過去有所不同。像是會接觸電視、智慧型手機等,在這當中我們要試著去瞭解,尤其孩子還小需要立好規範。

美國一位教育學家寫的書《幫助每一個孩子成功》,裡面提到弱勢家庭的孩子只要給予正確的教育,孩子長大後在各方面仍然會是健全的,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陪伴,他說父母親一定要給孩子最多的陪伴,尤其是在學齡前與小學階段。

譬如說小學會黏著我們,到國高中則要慢慢放出去,而在這之後除了陪伴外我們還需要做些什麼?除了我剛才提到的觀察,觀察每個孩子的異同,因為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立的個性,上帝的創造從來不會重複的,所以也不要拿孩子去和別人比較。

尊重表達建立互信

從旁觀察並協助孩子,在剛開始我們可能參與多一點,幫他選繪本,帶他去動物園玩等等。而當他開始有自己意見時,就試著讓他自己作主,不要去阻擋他,比如說我們有時連吃飯都會問孩子:「今天要出去吃飯,你想要去哪家餐廳吃?」孩子去過的幾家餐廳他自己都記得,像他今天中午就堅持吃水餃,我們就帶他去吃。

他正開始有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時,就要去觀察他,有的孩子則是不會自己做決定的,那就我們去幫他做決定,在這些過程中都能慢慢觀察到孩子的一些個性、喜好,在孩子小時建立起健全的關係,往下一個階段走時就會比較順利一些。

問:父母親要學的學問可真多,不能單用權威去領導,需要順著孩子的毛摸,請問蘇律師,小孩有沒有給您造成困擾的經驗呢?

習慣轉變常有摩擦

蘇家宏:造成困擾是有的,最大的困擾是半夜或凌晨就叫我起來,說要我陪他睡覺或是陪他玩等等,我們的孩子很早就能睡過夜了,在他0歲、1歲時都很好,沒有什麼問題,但在1歲以後他就開始變了,晚上不知為何睡到一半會起來叫我,把我搖醒希望我陪他睡覺。

溫小平:也有可能是肚子餓。

蘇家宏:也許會因此有些困擾,但我認為現在多花時間陪孩子是唯一的方法,我認為孩子一直都會有叛逆期,以前常常說這個不要那個不要,現在雖然說不要的時期已經結束了,卻改成問我「為什麼?」,像是為什麼要去吃飯,什麼東西都會問為什麼。

最重要的是陪伴

有時難免會敷衍孩子「你不用問那麼多為什麼」,但孩子還是會問為什麼,他問到後面自己真不知該如何回答。在這當中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必須耐著性子陪伴孩子。

孩子是上帝給我的禮物,所以耐心陪孩子是我唯一能做的,縱使我的態度不符合一些教育理論,但我也發現只要我陪伴著他,我們的感情就會一直在,雖然在與他周旋時會有一些摩擦,但花時間陪伴家人真的是最好的方法。

問:時間就是最昂貴的,父母親要花時間養家、休息、生活,還要花時間在孩子身上,父母真的為了家庭散盡了一切時間。

請問樊雪春老師,剛剛討論的是學齡前的孩子,而小學的孩子又是如何呢?孩子在小學有自己的社交活動,開始在社會學習了,父母在孩子小學階段該扮演何種角色陪伴孩子?

國小培養規律性

樊雪春:小學最重要的是紀律,但紀律並非家長要求孩子,而是家人作息要非常規律。對小學孩子最重要的是早上幾點起床、幾點吃飯、幾點做功課…這樣的規律性對孩子,特別是小學階段非常重要。

所以小孩在小學時最重要的是要盡量讓他睡飽8~9小時,如果家長沒有讓他睡到8小時,他起床一定會情緒很差,有很多反應是會讓家長不喜歡的,他可能會很盧、很牛、脾氣暴躁,所以小學最重要的是規律性,引導並告訴他說他能學彈琴、跳舞,他都會願意跟家長去的。

小學的小孩家長能要求請他幾點做什麼,他會聽,但有趣的是他若到國中的階段,家長就不能夠用自己的規則去要求他做什麼,因為國中是家長要去聽孩子的想法,去詢問孩子認為怎樣才是最好的?

需要給孩子選擇也要讓他能回答。小學的孩子可以用「6點半起床對身體好」,就說服他遵守這個規則,但國中的階段家長跟孩子這麼說,他只會表示我才不要遵守,家長在這個時候就可以給孩子兩個選擇,看孩子是要六點起床還是六點半起床,讓他有所選擇,結果就會有所不同。

父母常覺得國中階段的孩子很難帶,正是因為之前的教育都給孩子規律性,一旦到這個階段,家長給出同樣的規律時,國中小孩已經不吃這一套了。

國中已有「選擇權」

另外也有媽媽會疑惑為何兒子在小學時和自己很親,以前回家都會抱抱媽媽,到國中卻都不會如此了,那是因為國中男孩子在發育,他這個時期去抱媽媽會感到很害怕,會感到羞愧,而且他有時會感受到那種情慾的感覺,所以如果他抱著媽媽有那種情慾的感覺,那就是一種很罪惡,很愧疚,好像在亂倫的感覺。

所以男孩子到了國中他們就大概沒有辦法再抱他們的母親。很多媽媽可能對此不太清楚,所以會覺得自己孩子好像變了,然後發現現在要求他做這個做那個,他都不願意了,因為他在國中時開始要去捍衛他的選擇權,這是成長的一部分。

問:小平老師覺得孩子在小學時父母要注意什麼?

開始探索與自主

溫小平:孩子進入小學後眼界更寬了,對周遭環境也慢慢熟悉了,他開始進入他人生中真正的探索期,也比較能獨立自主做一些事,因為之前可能都是父母的選擇與保護。

所以父母親要盡量利用孩子周末假期或是寒暑假,帶他們外出走走,甚至去爬山、露營、釣魚,做一些認識與接觸大自然的活動,從這類活動中,一方面能發展孩子自我本能,同時也能去觀察孩子在這些事情當中的表現。

譬如說他是否對生物很有興趣,他不害怕昆蟲,或是他很會搭帳棚,甚至有些孩子會拿石頭堆一些東西來烤,父母能從中發現每個孩子的特質與專長慢慢就能凸顯出來。

另外由於現在有些孩子到了國高中還不會自己搭公車、搭火車,我覺得這種狀況也是要在小學時期開始訓練,譬如說剛開始父母帶著他們選擇一條路線,帶著他去搭,告訴他怎麼去做,甚至讓他自己去走,這是讓他們克服對陌生環境能力的好機會,也能滿足他的探索心,父母也能引導他,讓孩子在長大後不會害怕冒險。

問:我個人也認為孩子在小學是教養的黃金時段,我會將範圍縮小為小學1年級到小學3年級,4年級以後就不會聽你的了,會有很多看法、意見。

我們常看到孩子很小就在幫父母賣麵、看店等等,令人訝異他才小學就能如此。剛剛也談到小學就是充滿探索機會的時期,他會有自己的人生規劃,請問蘇律師,你有看過充滿自主性的小學孩子嗎?

合力引導孩子更有效

蘇家宏:其實現在有很多聰明的孩子,在教會也能常常看到,的確也像剛才提到的有自己的主張,我覺得他們真的蠻叛逆的,我也發覺這些聰明的小孩如果有適當引導會更好,像是一些頑皮的男孩子,可能給他玩具要他坐下來他也不要,他可能就只想在旁邊跑跑跳跳。

問:也就是孩子喜歡吸引別人注意嗎?

蘇家宏:對!很喜歡吸引注意,但我也發現如果是整個團體攜手合作的狀況,他就不容易如此,例如有男老師在旁邊,那整個氣氛就不同了。我發現有時候家長也是這樣,媽媽在好像不能影響到他,但爸爸媽媽在那種狀況似乎就能有所掌握。

現在的孩子的確聰明,但再聰明畢竟還是孩子。雖然我的孩子還未到小學,才快滿3歲而已,我也覺得他好聰明喔,但畢竟他還是個孩子,所以當我和太太一起配合還是能管得住孩子的,縱使他很聰明,但是如果他走偏了,不聽大人勸說,如果多一點人合力引導會比較好一些。

問:樊老師有沒有覺得小學時期管教很重要?畢竟小學還管得動。

培養憐憫黃金時期

樊雪春:對!小學時期需要培養規律性,我們會說整個人格的形成在小學最為重要,要發展心理學所說的「憐憫人的心」,例如小學三年級帶他去創世基金會看看,他回家時就會對媽媽說:「媽媽,這些人很可憐。」

他的惻隱之心比較能在那個階段培養出來,因為在那個時候他是容易去感受的,也是容易去認同的,所以小學是一個人人格形成,特別是在道德憐憫方面,培養善良與同理最好的時期。

問:也能說是培養的黃金時期,放過這個時期到國中階段他就不會理你了?

溫小平:的確!在小學時就要將品德與是非善惡的的觀念教授給孩子。

管教需以身作則

樊雪春:是的,最重要的一點是父母自身要以身作則,小孩是會觀察父母的,如果父母說一套,做一套,他是不可能學會這些觀念的,就像要小孩早睡,自己卻很晚睡,那小孩就會學到你做的,而不是學到你說的,所以父母的言行一致蠻重要,如果父母言行一致,小孩就會學到好的觀念。

溫小平:若父母不方便早睡也能先陪孩子睡,孩子睡了再起來做事。

樊雪春:對!這也是好方法,所以很多父母也會先陪孩子睡,有事再起來工作。

問:剛剛已經談過學齡前、小學階段了,現在談國高中階段的孩子該如何教養,特別國高中會經歷叛逆期,孩子有自主想法,有自己的交友圈,甚至要走自己的路,已經要和爸媽切斷臍帶關係了。

樊雪春:這就是為何大家說國高中生和大學生有很大的不同,特別是國中生經常為反對而反對,譬如天氣變冷,家長要孩子穿件外套,孩子可能會說「神經病」就出門了,著涼後也硬撐說沒關係,家長只能在旁邊白心疼。

國中為反對而反對

其實孩子也知道父母講得是對的,但他們就是不接受。家長必須注意到這個階段的孩子是為反對而反對,需要改變講話技巧,譬如天氣變冷了,家長可以故意說孩子很健康,應該不需要穿外套吧!孩子也會回一句「神經病」,然後穿外套出門去。

所以家長需要注意孩子是否進入「反對黨」期,什麼事情都要和你唱反調,這時候要「負負得正」,如果家長和小孩說可以交女朋友,功課退步也沒關係,小孩反而不會想交女朋友;如果家長一直警告小孩不要交女朋友,沒隔幾天他就交了一個女朋友回來。

孩子也不是故意這樣,因為孩子在成長的某個時期,他必須要和父母不一樣,才能表達自己。孩子的心理狀態只是想要有「自己」,而他以為和父母不一樣就是有自己,所以用「負負得正」的技巧和孩子溝通,得到的效果可能比較是父母想要的。

從管理者變成朋友

溫小平:我認為孩子進入國高中之後,父母可以試著從威嚴的管理者角色轉變為孩子的朋友。可能有家長不贊成我的主張,但我在教會的青少年團契待了10幾年,發現青少年有些事情會和我說,但不會和父母講,因為孩子覺得和父母講了,也只是挨罵或被阻止,至少我願意傾聽,也會站在他們的立場替他們想。

舉個例子,有個孩子已經滿18歲了,他很想騎機車上學,但父母認為很危險,不讓孩子這麼做。後來我幫孩子和父母溝通,孩子答應了一些條件,譬如什麼時候不騎車,騎車一定要戴安全帽等,事情就解決了。

當你跟孩子站在同一邊的時候,他有什麼事情就會願意來找你,與其把孩子趕得遠遠的,不如讓他來親近你。所以我建議家長,儘管有時候真的很生氣,或者正在忙,還是要放下身邊的事情,跟孩子靜下心來好好談談,讓孩子覺得父母願意傾聽,自己是被重視的。

多注意孩子人際關係

另外,國高中孩子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事情,就是家長必須開始注意孩子的人際關係,不單是男女朋友,還有孩子到底有沒有朋友。有些孩子很宅,或者只會關起房門拚命讀書,父母甚至用求的方式拜託孩子和朋友出去玩。如果國高中時期就一天到晚宅在家裡,那以後想再教孩子出去就很難了,一輩子就是宅男宅女。

人際關係還得注意有沒有不小心交了壞朋友,尤其是網友。父母有時候可以不經意看看孩子在電腦面前幹嘛,或者有沒有異常舉動,再加上前面提到父母要做孩子朋友的朋友,因為這樣可以得到很多「情報」,孩子周邊的人會願意和你說他的近況,父母就可以提高警覺。

問:剛剛提到做孩子的朋友,父母要改變權威的角色,蹲下身子,和孩子平等,這點滿重要的。另外,讓孩子在朋友的面前有機會展現自己,這對孩子也很重要。

孩子會影響父母心情

蘇家宏:這滿困難的,雖然我還沒有青少年的小孩,但是也會想想自己青少年時期叛逆的狀況,可能都想不太起來了。有時候處在反叛期,會不覺得自己是在叛逆,譬如我以前很喜歡騎腳踏車,但是父母認為危險,萬一路上被車輛撞到怎麼辦?所以不准我騎。

我記得高中的時候,我還偷偷買了一輛腳踏車,藏在公寓一樓,因為父母親平常不會注意一樓停了什麼車,但是某一天,我和父母報備要出門,結果媽媽心血來潮往陽台一看,就發現自己孩子居然在騎腳踏車。

當時媽媽雖然沒有說什麼,但是最近我在整理她的遺物的時候,發現日記上居然記下了這件事,寫道「我的孩子看起來那麼乖,居然偷偷瞞著我買了一台腳踏車」,這時候我才明白,原來媽媽那時候有多麼難過。

溫小平:因為她覺得那是一種欺騙的行為。

蘇家宏:對!她認為孩子什麼事情都和自己講,這件事情居然瞞著她,這麼乖的孩子居然會欺騙她,心裡很難過。

孩子可能當下不覺得自己做了什麼錯事,但在父母親眼裡卻不是那麼一回事。這也是父母親要慢慢告訴孩子的,就是父母的心情會受到孩子的影響。

問:最後,請樊老師談談大學階段的孩子教養會遇到什麼問題?

大學要信任更要確認

樊雪春:孩子上大學之後,父母可能得去問孩子晚上睡在哪裡,因為孩子可能會睡在朋友家。也要提醒孩子不要上網友的車子,現在網路交友很發達,一定要請孩子把朋友帶回家,讓父母識明。

父母教養大學的孩子,要參與他的決策,但是不要直接替他決定,也要掌握孩子晚上的行蹤,以及交友狀況。

問:這不太容易,很多孩子家裡住台北,就考到中南部,或者住高雄的,就大學志願就填到台北、花蓮去了。家長只能電話遙控,根本無法確切知道孩子和誰去夜遊、夜唱。

樊雪春:還是可以用電話詢問,或者說有時候人已經到宿舍樓下了,打電話問孩子在哪裡。我認為孩子在大學階段,父母應該要信任,但是也要確認,必須給孩子空間,同時適時出現在他的空間裡。

因為這樣做的話,孩子也會感覺得到父母是在幫助自己,雖然當下可能會嫌煩,但等孩子再長大一點,他會明白父母是愛自己的。

問:雖然時間已經到了,還是讓三位做一個結論。我認為養兒方知父母恩,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永遠都不理解為什麼父母老是盯著自己,等有一天孩子成家立業了,他才會明白。

蘇家宏:多花時間陪伴小孩,與他一起重新成長。

溫小平:了解孩子的心,才能真正了解他未來的方向。

樊雪春:永遠的陪伴,信任但也要確認。

主持人:希望讀者們都能擁有幸福的家庭,父母需要學習面對每個階段的孩子,需要改變自己的角色,從教練到朋友,也跟著孩子一起成長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