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超越一張地圖的視角看「綠色和平爭議」

邱慕天 2017/07/11 11:57 點閱 714840 次
(photo by 綠色和平 via Google Image)
(photo by 綠色和平 via Google Image)

推薦文章:
綠色和平爭議:有沒有比一張地圖更重要的事?

作者周孟謙在《公益交流站》9日的文中,對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Green Peace)北京辦公室因「中國地圖包含臺灣」而引起憤怒留言、臉書洗刷一星的風波做出脈絡寬宏和而理性的回應。

文中採取的論述,包含透過「形勢比人強」的脈絡梳理化解台灣網民對於地圖問題過於糾結的「國族創傷」,也同時從「綠色和平」身上非營利倡議組織所具備的爭議與複雜度。在這個複雜度中,地圖所潛藏的政治表態只是其中一環。這是跨國非政府組織(NGO)與國家角色(national agent)互動時所需要面對的折衝。

《境外法》前,在中國推動維權運動與倡議已經是如履薄冰,《境外法》實施之後,中共當局將管理權限緊縮,再將執法部門大幅擴權的結果,是逼著國際組織選擇去留──走,便是放棄中國這塊在各種議題上都與全球變化不可分割的土壤;留,是此後只能在中國的規矩下,按中國辦法做事。
.
諷刺的是,綠色和平組織一直以不收受政府及企業捐款、獨立於一時一地的政治與產經局勢之外、只為環保發聲為組織核心價值之一,但是在這個不跟你談錢也無妨於宰制你的國家,不拿它的錢都脫離不了得向它低頭的命運。

周孟謙文中也幫助指出,「綠色和平組織與本地環團真正的差異,是在於其募款思維很清晰」,而且可能專業到了讓人覺得市儈的地步。這當中包含,基層募款專員的薪資與福利苛刻的爭議,「如獎金制度的設計(以及領得到領不到?)、調薪的頻率、升遷管道是否透明,教育訓練等」,還有拿善款來轉投資的一些決策是否明智、與其他本地倡議團體的互動是否良性。

作者表示:

對我來說,380 萬歐元的投資失利,比積極的踩場募款來得嚴重;研究或數據出錯,或募款專員在街上給了錯誤的資訊,比無從選擇的將臺灣放在中國地圖上嚴重;每年募到高額款項卻未能善待職工,比它的募款單據如何設計、是不是使人不方便取消捐款,來得嚴重。

對於一般民眾,捐也好、不捐也好;一星也好、五星也好,這邊文章可以幫助讀者可以在更立體的資訊與視角下,作「慎思與價值取捨」。

GP
圖說:綠色和平於《中國煤電產能過剩與水資源壓力研究報告》中,將臺灣納入中國全區域圖,引發爭議。(photo by 綠色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