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林打獵之30》由一幅古地圖看17世紀中國貿易網絡

魏國彥 2025/06/30 16:13 點閱 284 次

我們讀歷史往往始於國別史、或斷代史。例如中國近代史、例如英國史。
分別我們會看到一些重要事件,譬如:

看中英歷史的重要事件

英國方面:
1600年東印度公司在倫敦成立。
1612年莎士比亞為詹姆斯一世演出《暴風雨》。
1613年李查•考克斯擔任東印度公司平戶商館館長。
1635年約翰•賽爾登出版《閉鎖海洋論》。

中國方面:
1620年明朝萬曆皇帝歿。
1628年明朝施行海禁,禁止船隻出海。
1640年流寇李自成入北京,崇禎皇帝自縊。
這些事件平行發生於地球兩端的兩個大帝國,似乎互不相關。

海洋貿易與東西交會

唯有透過另一個視角,也就是當我們探索「四百年前世界海洋貿易興起、東西文化交會」時,我們才會看到彼此有千絲萬縷的關係,這就是這本卜正民寫的《賽爾登先生的中國地圖》(聯經出版,2015)所展開的故事,由該書的副標題「香料貿易、佚失的海圖與南中國海」可看出書的梗概。
卜正民是原書作者Timothy Brook的中文名字。他讀中國古文的能力,尤其尋找「斷爛朝報」的功力要勝過我們一般中文讀者甚多。該書出版時作者為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歷史系教授。之前他是英國牛津大學邵義夫漢學講座教授。

數年前我被他寫的《維梅爾的帽子:從一幅畫看17世紀的全球貿易》(遠流,2009)所吸引,說的是荷蘭東印度公司始於17世紀的全球貿易。

大歷史的論述

卜正民的魅力在於以細微的觀察或待解的謎題切入,抽絲剝繭,帶領讀者進入大歷史的論述。《維梅爾的帽子》的封皮上顯示著十七世紀荷蘭名畫家維梅爾的畫作,前景是一位戴著寬邊大帽的紳士,坐在斗室陰影中與妻子對話,背光取景,對面牆上明亮處懸掛著一幅印度洋的古地圖;一幅光影豐富的畫作折射出當年荷蘭海港台夫特城的歷史風情。這一次,《賽爾登先生的中國地圖》封面呈現一幅拼圖:賽爾登先生堅毅的嘴角、中國特有的「羅針」、以及墨跡漫渙的古地圖一角。

這張地圖哪裡不對勁?

書一開頭由古地圖登場,第一章的標題問著:「這張地圖哪裡不對勁?」
那是一張存放於牛津大學博德利圖書館的古地圖,1659年入庫,是律師約翰•賽爾登的遺贈。這張地圖處處透著不對勁:其一、它所涵蓋的區域比作者所知的明朝地圖都廣;其二、其他明朝地圖都是以中國大陸為中心,而這幅地圖的中心是南海。最後、令人苦惱的是,這張地圖上的南海讓現代人覺得非常熟悉,似乎與現代直接接壤,怎麼可能?當然,圖之外,還一個問題:誰是約翰•賽爾登?

約翰•賽爾登(1584-1654)是英國詹姆斯一世時期的律師、東方學學者、歷史學家、法學史家、憲法理論家、議員。他寫的《什一稅史》(1618)反對教會徵稅來自「君權神受」的賦權。他強調「每個法律都是國王與人民之間的契約」。賽爾登的書,以及他在國王御前咄咄逼人的辯論,和他議員任期中的法律見解,觸怒了詹姆斯一世,在1621年將賽爾登關入牢獄。

繼任者查裡一世再度因賽爾登議員的法律見解於1629年關押他,到1631年才得保釋,但仍須監看4年。賽爾登政壇失意,人身自由也受威脅,讓他退回到書房,重拾十多年前就有意大展伸手的一件事:辯駁荷蘭神童才子德赫羅特1609年所發表的《自由海洋論》。1935年賽爾登上呈書稿《閉鎖海洋論》給查理一世,並由皇家精美出版。

來路不明的「中國海圖」

回頭看,十七世紀寫就的《閉鎖海洋論》與《自由海洋論》成了現代國際海洋法的開端。說到底,當年這兩本書是兩位律師各為其客戶或主子所寫的法律論證。而《閉鎖海洋論》能為英國的東印度公司爭取到立足點的關鍵就在於賽爾登手上有一幅來路不明的「中國海圖」,由這張海圖,賽爾登足以證明當年荷蘭東印度公司掠奪葡萄牙商船的地點馬六甲海峽並非「無主之地」。有了《閉鎖海洋論》,加上英國無敵艦隊的船堅礮利終於使得英國後來成為稱霸世界的日不落國。

其實賽爾登先生看不懂中文,完全靠「看圖識義」。後來牛津大學以及英國皇家又是如何繼續「開發」這張地圖的價值呢?靠的是一位在中國歷史上名不見經傳的人物:沈福宗,又名麥可•沈。書中附錄了一張沈福宗精美的肖像畫,原畫題名為「中國籍皈依者」。畫中沈福宗身穿中國袍服,右手持十字架,上有耶穌受難的雕刻。這畫完成於1687年,是英國國王詹姆斯二世命令御用畫家特別繪製的,用以見證第一位來到英國並成為天主教徒的麥可•沈。

明末年的航海輻輳

沈福宗原為南京一名中醫師之子,因緣際會之下在23歲那年隨著一位耶穌會教士柏應理下南洋,千辛萬苦,幾度生死交關,終於來到英國。幾番輾轉,沈福宗1686-1687年在牛津博德利圖書館幫忙整理中國文獻與地圖。他與館長海德在地圖及文件上用拉丁文寫下中文的音譯,並翻譯其意思。

後來這份中文地圖終於有了重繪的英文版。TAIWAN(台灣)以黑體粗字赫然出現在圖的中間偏右的位置。圖中明顯標示福建的泉州與漳州是貿易航線的起點,可到菲律賓的馬尼拉與日本的長崎。往南沿著中南半島東岸,由越南為起點有幾條航線輻射到蘇門達臘與爪哇一代,勾勒了明朝末年中國東南的航海輻輳。

賽爾登地圖的正上方有一個中國的「羅針圖」,有24個方位,不同於我們現在熟悉的360度羅盤。關於這點,沈福宗在該館收藏的另一本中文航海指南《順風相送》手抄本有所解析。這本書留下來許多沈先生的拉丁翻譯,與現今我們熟悉的滿州話(國語)不同,他用的音譯顯然是南京話。

以「時間切片」方式呈現

《順風相送》的作者不詳,多方學者考證認為是明朝的航海智者根據明初鄭和下西洋所走過的航路編輯而成。作者相當自負地寫著:「倘差之毫釐,失之千里,毀何及焉?」。這引起卜正民的興趣,進一步追索中國羅針以文字標明的24方位(又各以三分法細分為總共72個方位)與西方羅盤360度之間如何轉換,細細剖析製圖學與航海學之間的關係。

總結而言,這個以「時間切片」方式呈現的航海史牽涉到眾多人物(律師、國王、教士、商人),涉及的面向極多,例如海洋法、航行術、製圖術,乃至貿易路線、東西文明交流,與信仰的故事,讀之頗有相互發明,交叉興會之處。

捐款成為醒報天使

由於熱心人與支持者的捐款,醒報的深度報導與客觀評論都是免費閱讀的,希望你也能加入「醒報天使」的行列,小額支持。我們會寄給您抵稅收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