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地理雜誌》 National Geographic Magazine
1998年出生的迦勒與艾米是一對雙胞胎男孩,但艾米12歲時卻開始明顯感覺自己不該是男生。去年,他作為變性人出櫃成為「她」,且在不久前完成了變性手術。艾米不覺得手術代表什麼,她的女性認同早已在心中堅實確立。
12歲的卡洛斯體內缺酶,生殖器小時候是女狀,從小被當女孩養育;卻在青春期後睾固酮激增,而回到了男性認同的正常步調。
美國過去十年開始公開談論及調查跨性別後,統計的族群人數增加了一倍;學齡兒童有性別認同障礙的人數也增加,甚至有些成年後依然無法在兩性之間確定性別,他們剛好就是因此而在學校遭到罷凌的高風險群。
高中生物學教我們用性染色體的XX和XY定義性別,但新的研究顯示情況比這更複雜:XX的人有可能在生理、心理、解剖上叫人雌雄難辨,反之亦然。胚胎發展出傳統生理性別,靠的是Y染色體上的SRY基因,是它使胚胎的「原始性腺」在6至8週時開始發展成睪丸,睪丸分泌雄激素,持續催成一個男性樣貌。缺了SRY,「原始性腺」則只長成分泌雌激素的卵巢。問題就在於XY(男)上頭的「SRY基因」並不總是正常;它甚至有時候出現在XX(女)上。
「性別光譜論」在千禧年世代的調查中已被證實。更發現原來不只是SRY會
有問題,還有所謂「雄激素不敏感綜合症」(CAIS),使得XY(男)身體對分泌的雄激素不起催情或正常發育反應,形成陰陽人的狀況(通常會表現得像女生)。學者也發現,自閉症譜系障礙(ASD),與心理性別認同障礙之間有高度相關性。
《國家地理雜誌》指出,XY染色體、生殖部位特徵(凹或凸)、激素(睾固酮和雌激素的相對水平)、心理學(自定義的性別認同)、社會人類學(文化定義的性別認同)等五六項不同因素,共同組成了對傳統性別認知的革命。兩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http://www.nationalgeographic.com/magazine/2017/01/how-science-helps-us-understand-gender-ident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