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台企找生路 陳文雄:成歐美供應鏈

林佳楠 2016/12/29 18:46 點閱 26646 次
美國旭電公司前董事長、英特爾前董事陳文雄指出,台灣企業必須努力成為歐美國際大廠的供應鏈。(photo by 鄭羿菲 / 台灣醒報)
美國旭電公司前董事長、英特爾前董事陳文雄指出,台灣企業必須努力成為歐美國際大廠的供應鏈。(photo by 鄭羿菲 / 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林佳楠台北報導】「蔡政府應先傾全力扶植台灣前10大企業、幫助他們賺錢。」長年在美國矽谷耕耘的前英特爾董事陳文雄29日返台探親接受專訪時指出,台灣科技業的創新速度不足,在個人電腦時代之後,早已被以色列和印度超越。他提醒,台灣企業必須努力成為歐美國際大廠的供應鏈,才有前途。

陳文雄與童振源、方頌仁主編的《矽谷成功經濟學》甫於今年3月出版。其中,陳文雄提到,台灣企業要與美國矽谷連結,可從三層次著手:一、加強變成矽谷供應鏈產業;二、和矽谷公司合作,相互投資;三、靠台灣的人才和創投,開發新產品,推銷到美國市場。陳文雄在書中強調,「ICT產業固然是台灣經濟發展的大功臣,但是大功臣萬一咳嗽流鼻涕,台灣的經濟可能就變成重感冒加肺炎。」

優勢產業不該忽視

「台灣在最尖端的高科技無法與美國競爭,在最低端的供應面無法與中國競爭,」陳文雄說道,台灣政府應鼓勵台積電、鴻海、大立光、聯發科等公司,成為美國及歐洲高科技公司供應鏈的要角。即便台積電只是代工,它的產值已逼近英特爾,所以政府不應忽略我國產業的長期優勢。

「台灣在國際行銷方面是落伍的。」陳文雄建議,政府應先扶植國內前10大企業,傾全部政策和資源力量幫助他們與國際企業接軌;再者,政府要幫忙50至100家中小型企業推銷產品、加強國際行銷,別怕被冠以「圖利財團」之嫌,此外,「總統、行政院長應經常與產業界代表見面,到第一線了解企業界的需求。」

台企技術創新不足

「台灣很多企業大老賺大錢之後,並沒有拚老命投資新技術。」陳文雄指出,台灣高科技產業30年前在個人電腦做得很好,但轉型到軟體的階段時,就被印度超越了,到網路時代又被中國超越。台灣許多企業沒有趕上新技術,還在擁抱數十年前的榮景,「只有台積電、鴻海、大立光、聯發科這些公司的老闆,不斷戰戰競競地投資新技術。」

談及台灣的人才,陳文雄認為,其實國內高科技人才比起以色列仍遜色許多,企業家也不如以色列人來得aggressive(積極進取)。「以色列有幾百家美國高科技公司進駐,台灣有幾家?」他認為,以台灣科技業的規模,至少要有100家國際科技大廠進駐。據他的觀察,新加坡不斷到美國招商,但台灣企業卻鮮少前去美國接洽合作機會。

「英文應成為台灣的第二國語,像新加坡一樣,否則20年後還是沒辦法國際化。」陳文雄指出,台灣人的英語比新加坡、印度人都差,難以與國際大廠合作。此外,他也聽聞許多企業祭出高薪卻找不到人才,顯然產學合作的斷裂,也是台灣產業的一大問題。

中美角力 台灣有機會

展望2017年,陳文雄認為,「川普是最大的變數。」而川普有3項政策值得注意:減稅、增加公共建設、及進口高關稅。

川普用來制中的「高關稅」會讓台灣掃到颱風尾?陳文雄說,在這過程中台灣必會受到影響,但是川普提出的高關稅也不易實行,因為中國也可能對美國進口商品施以高關稅,或是為了向美報復,不買美國商品、改向歐盟進口,「雙方會有互相報應」。如果中美貿易戰真的開打,會造成1929年的經濟危機。

被問及美國若一味反中,對台灣也未必是好事?陳文雄回應,絕對不是。對川普來說,「台灣是美國在貿易之外、對中國施壓的籌碼。」至於我國政府處於中美兩大之間,該如何因應?陳文雄認為,台灣應思考我國的戰略與美國國家利益有何關聯,例如許多共和黨閣員便相當重視台灣「第一島鏈的戰略位置」,這便是我國的利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