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林亭妤台北報導】東南亞國家垃圾隨著洋流漂到我國外島,荒野保護協會21日提醒,政府應在跨國合作時,向當地政府提出環保回收意識,並交流彼此的環保回收制度與規範,因國際間尚無類似「垃圾隨洋流漂至他國需賠償」的強制公約,僅能仰賴跨國協調。
「台灣本島的海洋廢棄物中,寶特瓶占比只有1成,是因我國寶特瓶回收產業鏈相對完整。」荒野保護協會海洋守護專員胡介申21日在「海洋廢棄物檢測分析」記者會中表示,許多長年上榜的海洋廢棄物,如:吸管、打火機等,都不是環保署公告的應回收項目,也因此這些無回收管理機制的廢棄物,有更高機率進入海洋生態,造成污染。
不具有回收價值的產品,相關製造商、零售商、使用者就要負起更多責任。環保署也已預告將在2018年全面管制全台7萬店家,不得再提供免費的塑膠購物袋給予顧客。荒野保護協會對此抱持肯定態度說,守護海洋的責任須由消費者、產業和政策管理者共同承擔。
「各國政府是否重視自家海洋廢棄物的處理,目前尚無國際公約可強制管理。」胡介申並指出,日本311海嘯後,大量垃圾也曾隨著海洋洋流漂到他國,但日本政府卻主動斥資並號召志工,將這些垃圾清掃回國。
北醫大助理教授華博諾等人明年將推出的論文,是否能引起國際間對「東南亞國家垃圾隨洋流漂至他國」的重視?胡介申認為,難用指責的方式去督促其他國家重視環保回收,也因此才要仰賴政府之間的跨國交流,最好從環保教育扎根做起,從源頭減少垃圾製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