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醒報記者呂翔禾台北報導】透過物聯網偵測醫護人員手部,可以降低病菌接觸感染!國衛院副院長陳為堅、研究員廖倫德與部立桃園醫院副院長鄭舒倖等人合作,開發提升手部衛生遵從率的整合性系統,結合物聯網技術偵測濕洗手與乾洗手的行為。
七成醫護感染可避免
陳為堅、生醫工程與奈米醫學研究所副所長廖倫德與鄭舒倖、部桃醫師林宜君、護理長游玉琲等人共同率領研究團隊,聯手開發提升手部衛生遵從率的整合性系統,結合物聯網技,並將自動計算的遵從率及正確率轉為視覺化介面,即時追蹤醫護人員手部衛生行為,幫助院所進行相關管理。
廖倫德表示,研究已於113年12月作為國際期刊《Global Challenges》該期的封面刊出。他強調,醫療照護相關感染是影響病人最常見的不良事件,其中約有20%至70%是可預防的,主要與不良的手部衛生習慣有關。為了降低感染風險,醫護人員的手部保持乾淨衛生是最簡單有效的防範措施,然而全球醫療機構的手部衛生遵從率,中位數大約只有40%。
人工監測成本太高
「直接觀察醫護是否洗手雖可提升遵從性,但卻會消耗大量人力及時間。」廖倫德指出,人為監視需要訓練專業人力,又無法24小時無間斷執行,受監視的人員也會改變行為模式,干擾醫護人員進行醫療行為,因此採用物聯網技術,結合藍牙訊號、壓力感測器與超音波感測器量測洗手時間,醫護只需要配戴藍牙追蹤器。
研究團隊透露,監測資料利用無線網路上傳到雲端資料庫,並將分析結果即時視覺化回報,且未使用攝影機監控,不會造成隱私侵害的問題。在成人加護病房的臨床實際應用中,本系統對洗手行為的偵測可達到72%的準確率。
廖倫德希望系統未來能再增加準確度下繼續擴大推動,有助於推動智慧醫療照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