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管教不一致 孩子人格易偏差 (20161206 三角談愛-溫小平、樊雪春、蘇家宏)

醒報編輯部 2016/12/07 10:33 點閱 4482 次
夫妻之間常會為了孩子的教養問題產生爭執,對孩子來說是最不好的教育方式。(photo by 網路截圖)
夫妻之間常會為了孩子的教養問題產生爭執,對孩子來說是最不好的教育方式。(photo by 網路截圖)

主持人:台灣醒報社長 林意玲
與談人:資深作家 溫小平
    著名律師 蘇家宏
心理諮商教授 樊雪春
記錄整理:莊舒羽、林祉延

主持人(以下簡稱問):夫妻兩人教育小孩的方法不一致時要如何溝通?大家都知道夫妻結婚以後,男人女人,一個在火星一個在木星,有如活在不同的星球上。
這個世界上男生跟女生不同的地方太多了,教養小孩的方式更是不一樣,我講我們家的例子,我們家小孩還小的時候, 老師就說小孩不聽話要記過, 我先生就很生氣覺得怎麼可以用記過來懲罰,我卻可以接受, 如果不處罰的話孩子就不會長大。

請問小平老師,夫妻教育小孩方式不同,是不是有時會讓小孩無所適從?小孩說不定看著爸爸媽媽的意見不同,他就學會看臉色?

經驗產生移情作用

溫小平:當然會的,我覺得最主要是因為夫妻各自的家庭背景不同,所以各自學習的背景也會不同,比如說有的人書念得很好,有的人念得普通, 有的人從小到大都在補習,有太多不同的類型,進而自然而然,在教育自己子女的時候,就會有一些移情的效果。

可能父母以前沒機會補習,現在就會要求小孩要補習,以前有補習的父母,現在反倒不希望小孩補習,甚至以前沒有錢學任何才藝,一直很想學芭蕾舞,結果現在當然就想辦法讓自己的小孩學芭蕾舞,學小提琴,學任何才藝都可以。

可是家長從來沒有去想過今天受教育的是我們的孩子,他們是否能接受,所以為什麼父母親常常吵架,那是因為父母都是從自身的觀念出發。

問: 父母親都會說因為愛對不對?父母親都會說我愛你呀,這是為我們孩子好呀!

傾聽孩子的想法

溫小平:我也舉自己的例子。我兒子因為是家裡的長子,所以長輩對他的期望會比較大,我先生當初是在鄉下長大,沒有好的學習環境,當孩子念不好,他就主張把兒子送到美國去,我就跟我先生說,「不能把在自己國家的問題丟到國外去」,自己的問題自己解決。

而我自己是從小在比較壓制的觀念下長大,拚命補習等的,所以我會覺得為什麼要那麼痛苦, 讓孩子去美國快樂學習、讀書成績及格就好了,不需要那麼拚。每次在跟我先生討論這種問題時就會產生很大的糾紛,後來我們就學習到一個功課:我們學習到尊重孩子本人,比如說要給他補習,或是要把他送到國外,我們先跟他談,聽聽看他心裡的想法。

問: 但這也需要假設孩子已到達可以獨立思考且有判斷力的年紀,因為有的父母親會覺得小孩沒有能力判斷,父母親自己替小孩決定就好。

溫小平:我們常常小看孩子了,我覺得現在的小孩即使是小學生都可以自己做決定,我兒子那時候是國中,後來我們就跟他談,我兒子居然質問為什麼要把他送到國外,他說是不是因為爸爸不愛他,所以要把他送走?他覺得爸爸比較愛妹妹,所以想要把兩個房間都給妹妹,把他趕到國外去,想不到兒子是這樣想。所以我跟我先生說,在這種狀況之下你還要把他送走嗎?

問: 幸好妳有問他,沒問的話就誤會大了。

做好雙向溝通

溫小平:對,我們本來是想幫兒子選一個好的環境讀書,在那裡沒有壓力,讓他可以每天打球,放學很開心,結果他不是這樣想,後來我們就跟我兒子說, 你選擇要留下來的話,就要答應爸媽的條件。

這時候我兒子就會聽我講話了,我說我最低的標準就是不要留級,因為那時候還有留級制度,我說只要沒被留級,不管你想怎麼念書,只要成績能夠及格過關就好,後來他真的就這樣做,也順利的畢業。

問: 好,問一下樊雪春老師, 為什麼父母親都是出於愛,但有時那個愛對孩子來說確太沉重。

父母常以愛之名

樊雪春:我們常常講一句話, 叫「以愛之名」:因為我愛你所以你要去補習、因為我愛你所以你要學跳芭雷舞,因為我愛你所以你要去學鋼琴。我們常常說這是因為我們愛小孩、想要給他/ 她最好的,可是這樣的愛並不是愛小孩,而是我們愛自己的期望,在心理學上,小孩代表著父母的期望。

當小孩能夠做到父母想要的事情時,就等於小孩滿足他們的期望,父母內在就會產生無比的快樂,有時候比滿足對自己的期望還更快樂,因為孩子代表父母的延伸,所以在這個時候我們會用愛他/ 她的名義,但那個愛其實是愛自己的期望。

剛剛小平姐講得很好,我們需要聽聽看小孩的想法,讓他/ 她有一個選擇。很多人會問,那我小孩選擇要吸毒怎麼辦?當然沒有這個選項, 吸毒這個選項可能會失去我們對孩子的期待、愛和關懷。所以在有限的選項裡, 我們要給孩子選擇題。

選擇題的教育方式

從親子教育專家舉的例子來說,比如說要讓小孩上床睡覺, 可以給他3 個選項,一、跟孩子說,你七點半上床就可以玩一個小時, 玩到八點半睡覺。二、如果你八點上床,就可以跟我講講話,講到八點半睡覺。三、如果你八點半才上床,那就不能玩, 也不能講話,只能馬上睡覺,你要選哪一個?

從以上例子來說,孩子有選擇權,可以讓他們保有自主性,因為我們在教養孩子的過程,讓孩子能夠自主的選擇及判斷對他/ 她自己有利的選項,這個是教育最重要的部分。

問:蘇律師的兩個小孩都還很小,請問你在管教方式上與老婆間有沒有差異?

蘇家宏:會呀,現在孩子還很小,尤其是男生,喜愛活動, 比如現在到一個室外的場所,沒有床也沒有乾淨的木地板讓他活動,只有一個很髒的地板,那到底父母要不要放他下來爬?

這就是一個有趣的問題,剛開始我太太說放孩子下去有什麼關係呢?我就想,人在走的地方我們都穿鞋子走,在外面的公園, 水泥地的室外上,妳會放小孩下來光腳走路嗎?我太太說,沒關係呀他會走呀,地板髒,這樣小孩子也才會有抵抗力呀,他會爬他會動呀!

觀察不同 做適切教育

在這個情況下,其實我不太希望讓小孩在地上爬,小孩應該要在更乾淨的地板上爬,否則抱著會比較好,後來我就學會先觀察,觀察對小孩做出不同作為的背後,會帶來什麼樣的結果,就發現,雖然小孩在地上玩,可是卻可以看得出來他是很開心的, 就算地板很髒;有幾次我抱著小孩不讓他下去玩,就會發現他好像精力無從發洩。

所以要透過觀察來看對方的做法是不是對小孩比較好,有時候不試試看,怎麼就肯定自己的方法比較好,也藉此發現,可以讓小孩與自然學習相處。

主持人:剛剛蘇律師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例子,說明夫妻之間,不妨聽聽對方的意見,不要過於堅持自己的看法,說不定對方的做法也是基於愛,甚至比自己的方法更好。

區分時間管理孩子

樊雪春:其實這是很有趣的情形,我常跟夫妻雙方討論,兩個人的管教方式誰比較嚴、誰比較鬆,建議他們可以「分時管理」教育孩子,比較嚴格的那方就管週一到週五的上課時間,因為這樣小孩比較能準時起床上學,而六日就讓比較放鬆的那方管教。

其實很多夫妻都沒有這個概念:同時管教意見不一就會發生問題,因為小孩會對父母的指令錯亂,比如一方說:「趕快去做功課」,另一方卻說「沒關係呀,讓小孩再玩一下,晚點做功課」,往往可以看到孩子就會身處在夾縫當中,選擇繼續做自己的事等父母吵完。

我都會建議,比較嚴格的人就一週管教4 天或5 天,特別是上課時間,因為你會發現如果上課時間給鬆的那方管,可能小孩就沒有辦法準時到學校,甚至會是最後一個才跨進校園的;可是如果交給嚴格的那一方來管教就不會有這個問題。
這樣子反而可以創造比較好的狀態,小孩會知道平日和假日、什麼時候應該要聽誰的話。

我們都是在不同的標準下長大,小孩到學校要適應不同課別的老師,為什麼小朋友可以適應良好呢?因為不同課的老師在不同的時間管教他/ 她,各科老師不會同時出現,夫妻之間只要知道這個原則,就可以把孩子管得很好,也會互相感謝對方,而不是互相抱怨,彼此的感情就會更好。

問:沒錯,父母可以分開時間管理,不要都擠在同一個時間, 不然小孩會錯亂,因為對小孩來說,不管是爸爸、還是媽媽,都是他/ 她愛的人,並不希望父母吵架,如果父母在這種情況之下為了小孩爭執,其實對小孩來說是一個不好的教育。

分配擅長領域管教

溫小平:另外一點,父母親有各自擅長的領域,如果有一方書念得比較好,就可以專門督導孩子念書,如果有一方非常懂得安排孩子的生活,就可以安排孩子假日的活動,帶他/ 她去釣魚、爬山等,像我就專門負責帶孩子去旅行,規劃行程。

所以如果有分配好的話,就不會因為你/ 妳想去管,但不擅長那個領域,結果管得亂七八糟, 比如你/妳要教孩子功課,結果他/她功課寫錯了你/妳也看不出來,沒辦法協助指導他/她的課業,所以夫妻按照各自擅長的領域進行管教會比較好,也會少了爭執。

還有可以觀察孩子擅長什麼, 比如說父母親常常會讓孩子去補習或是學才藝,千萬不要擅自覺得自己的孩子就會是一個音樂天才,要懂得接受孩子各自具備的天賦,觀察孩子喜歡什麼、擅長什麼,再讓他/她去學那項才藝,在那當中孩子一方面會快樂,也會滿足他/她額外的學習需求。

父母也不會覺得花了錢好像打水漂、小孩的課業都沒進步,常常為這種事情吵架,孩子可能更不想去補習班或才藝班,父母卻會強迫孩子要去上課,類似這樣的情況,我覺得,在小孩慢慢進入要學才藝、補習的成長階段, 這部分可以用溝通的方式了解孩子的需求。

問:是的,夫妻兩人各有所長, 要把短處收起來,把長處拿出來發揮,管教小孩就變成不是小孩的問題,是夫妻之間溝通的問題,請蘇律師也分享您的看法?

夫妻意見的一致性

蘇家宏:剛才討論到很重要的一點,在還沒管教前,夫妻之間可以討論一下方向跟策略,而且要暗中進行,不要被小孩知道你/妳的策略。其實我覺得最重要的是一致性,不管是寬或嚴,只要夫妻間能達成一致性的說法就可以,一致性才不會讓小孩覺得混亂。

因為我平時大多專注於法律的事務上,我太太會看很多幼兒教育方面的書籍,因此我就要相信我太太看的書比我多,不能憑自己的經驗看,要多看專家學者的說法,甚至很多網路紅人直播如何教小孩,我太太看了之後就跟我說該怎麼教,說要一致性,我就要跟她達成一個共識。

我們兩個達成一致性有趣的地方在於,因為小孩還小,沒有學習才藝上的問題,只有討論日常生活的事物,例如問要不要吃飯、做什麼事情、要洗澡要睡覺、這個東西可以吃、那個不能吃等的問題,或是說有其他人要餵東西給我們小孩吃的時候,要回應可以還是不可以?

我們的決定是誰先出聲,就照那個人的方式做,以速度取勝。比如有個人要餵我們的小孩吃巧克力,我先跟對方說抱歉,我們小孩不能吃巧克力,我太太就會同意好,不要給他吃巧克力;或是比如有個人要餵孩子吃蘋果,一方說可以,拿一塊就好,另一方就不可以突然說,不行,剛剛才吃過飯,所以不能吃。

當維持一致性時也會發現,其實太太是跟你同一國的,而且只有一個小孩的時候是二打一,小孩當然會聽父母的。若是擺在兩個小孩的教育中也不會有問題, 因為夫妻方向是一致的,會變成是兄弟姊妹他們自己去吵架,所以要維持夫妻戰力的均衡及一致性,相對也會比較輕鬆,夫妻間也比較不會吵架。

像我之前提及的原則,可以先觀察,嘗試對方的方法,如果方法試了有任何問題,夫妻可以趁小孩睡覺時討論,針對在意的地方做溝通,了解雙方的想法,進而達到平衡。

問: 剛剛聽蘇律師講的,發現一個重點,蘇太太在生完小孩後還有繼續在讀育兒的書,我常常聽很多人說當了爸媽之後才開始學習如何做爸爸媽媽,這部分雪春老師一定有同感,很多大人都覺得我不用學,因此就不用再讀相關書籍。

知道與做到的距離

樊雪春:其實就是知道和做到的距離,比如父母知道要好好對孩子,不能亂發脾氣,但是可能回家一進門看到小孩把家裡弄得很亂後就開始發脾氣,這就是「做不到」。其實父母知道,但有時卻做不到,從做不到到做到的過程,漸漸從中學習,變成一個好的父親跟母親。

所以鼓勵大家,每一個爸爸媽媽都是這樣過來的,當在某個時候知道的同時又做到的時候,就會覺得很快樂、很開心,自己是成為自己想要的爸爸跟媽媽的樣子,所以要了解「知道卻不一定做得到」這點是還滿重要的。

主持人: 所以身為父母的我們有時想調整小孩,但更需要改變、學習的其實是我們自己, 所為「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有更多的專家值得我們謙卑地學習,給小孩最好的教育。

問:另外,從小孩的心理來看, 當小孩看到父母對自己的管教不一樣的時候,他們會產生怎麽樣的心理狀況?

吵架造成孩子傷害

樊雪春:其實常會發生這種狀況的原因是雙方都會認爲自己是對的。太太說小孩子回到家裡就是要做功課,做完了才可以看電視,或者乾脆不要看電視;爸爸卻說,小孩要看一點電視才能放鬆,他們一整天已經很累很忙了。兩個人有意見分歧、吵架了要怎麽辦呢?其實小孩就會覺得爸媽兩人吵架,自己反而可以隨心所欲,要幹嘛就幹嘛。

問:孩子會不會受傷呢?

樊雪春:其實初期不會受傷, 只會在夾縫中找到自己的好處。但當他們發現父母不只是吵架, 而且可能已經開始動手、甚至要離婚了,小孩才會開始感到受傷、發現事態的嚴重性,驚覺到這一件事已經造成這麽大的影響。

然後,通常父母還會問孩子選擇要跟爸爸還是跟媽媽。這時候小孩就真的開始受傷了,因爲他們的認知是父母本來都是在一起的,現在卻變得分裂。

這個分裂會對孩子造成傷痕, 他們會想,自己是父母雙方生下來的,怎麽大人就這樣分開了呢?為什麼會意見不一致?這時,他們的心裡就會產生一種破口,開始疑惑到底什麽是對的, 什麽是錯的?

孩子人格會產生偏差

所以夫妻父母吵架最大的影響是,會讓小孩不知道什麽是正確的、什麽是錯誤的。一個小孩如果不知道對錯,就會影響他/她的判斷力,影響他/她道德的形成與做決定的能力,影響很嚴重。

問:小孩子看到父母在管教他/她的意見不一樣的時候,小孩人格上容易產生偏差吧?

溫小平:會,尤其是比較敏感的孩子。當他/她看到父母親因爲他/她的緣故而吵架,就會多想。敏感的孩子會覺得是自己害得父母親變成這樣,都是自己的不好。他/她如果真的很努力地讀書,結果可以達到期望中的成績時,那情況還好點。萬一孩子沒辦法達到父母的期望,他/她就會選擇放棄。就曾經有一個孩子選擇自殺,覺得自己死了父母親才不會繼續吵架。他不知道父母親是為他好、愛他,可是用錯了方法。

互相提醒適當教養

還有父母親雙方用了一個錯誤的教育方式的時候,另外一半一定要及時提醒。教育專家告訴我們,當一個人在管教孩子的時候,別人千萬不要插手。但是我當初就是這樣做,而後來造成我孩子心理有很大的傷害。

所以後來我發現當對方的管教方法是錯誤的或是會造成孩子傷害,譬如毒打孩子,打到孩子受傷或甚至於讓他/她餓肚子不讓他/她吃飯、或是趕孩子出門說再也不要他/她這個孩子,這都是一個錯誤的管教方式。這時候另一半一定要出聲禁止,告訴對方這樣的方式是不對的,不應該這樣做。

接著,應該要及時安撫孩子,雙方再找時間溝通。有時候也許是自己的疲累、情緒不好,説了這樣的話,可是在孩子幼小的心靈可能會造成非常大的破口。一方面,他/她可能會開始害怕人群,也可能會覺得自己是一個很差勁、很糟糕的人。在這方面父母都要非常的小心。

問:孩子有自己的世界、有自己理解的方式。父母親在吵架或有不同意見時,的確會忽略這個部分。

雙方要達成共識

蘇家宏:所以我認爲小孩的管教方式父母親一定要想辦法達成共識。因爲如果沒辦法達成共識,只會用吵架的方式,其實是沒有辦法解決問題的。我遇到很多來律師事務所的案例都是雙方都吵著要監護權,而雙方的教養方式不一樣。這樣孩子往往會變成雙面人。

像最近有一個案例,當事人說小孩喜歡跟自己在一起,在法庭上孩子一定覺得爸爸的教育是對的。結果在法庭時,孩子要跟的是媽媽。

這類的事情,我看出一個問題是,最後是誰解決?是要把這個主權交給不認識你們的法官解決嗎?法官其實沒有辦法判斷,他只能從書面上看片段資料、甚至是小孩的證詞。況且小孩的證詞也不一定是正確的。父母雙方所有的權利和家庭的走向還是交給小孩和第三方決定。

所以如果繼續吵下去、閙下去、分裂下去,就得交給法官來斷定小孩跟誰,那就很悲慘了。不如現在在教育的時候就正視這個問題,兩個人都退一下,大家把東西講清楚,不要讓紛爭發展到不可收拾的局面。

問:孩子的分裂人格,往往讓人不知道孩子對自己講的話是否真誠。孩子也不希望父母吵架, 都會希望父母好好相處,結果就學會了跟不同的人講不同的話。

溝通協調最重要

樊雪春:所以有時候父母在爭吵的時候要注意,小孩不是變成見人説人話,見鬼説鬼話,是父母先開始分裂。而小孩的内在不知道誰對誰錯時,他/ 她也同時分裂了。他/ 她也必須要在媽媽的地方有應對媽媽的生存法則, 應對爸爸時有另外的生存法則。

他們失去了自信跟真誠,這是很遺憾的事情。但這不是小孩造成的,是父母在不自覺地爭吵當中造成的。所以在爭吵中,一定要有一方讓步,跟對方道歉。但不表示讓的哪一方是錯的,而是要退讓才能夠讓孩子對父母是一致的。所以「讓步」很重要。
爭吵到不能有結果,跟互相溝通協調好是不一樣的。因爲協調出來的東西基本上還會是一致的,孩子會得到一個一致的訊息,所以孩子内在是一致的。這是我自己在經歷了很多之後發現的。

放下期待 好好對待

父母也應該要學會怎麼對待孩子,特別是對於青春期的小孩, 要懂得放下「期待」、好好「等待」,最後要能夠好好地「對待」。孩子需要的東西有時候是父母很難想像的,所以即使我學了很多親子教育,但說實在我能做到的很少。大家都應該跟做得到、做得好的人多學習,我們才可以學到更多。

問:有時候父母親吵架,其中一方會拉攏小孩,跟小孩說對方的不對,情況反而更糟糕。

樊雪春:對這樣更慘,因爲孩子還是很容易產生錯亂,進而受傷害。

問:今天非常謝謝三位來分享專業與經驗,但願我們都能做個稱職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