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地理雜誌》National Geographic
改變人類歷史的一張臉
在最近的eLife期刊上,刊載了半世紀最大的考古學發現:一群人類學家宣稱他們在南非約翰尼斯堡西北郊洞穴發現了一種新的人類祖先,小頭猴肩的「納勒底人」。
這個名為「後起之秀」的巖洞區早在上個世紀就是化石考古勝地,因為人類先祖大量在此活動;它甚至得名「人類搖籃」。儘管大多重視化石在那時候就被開掘得差不多了,然而200到300萬前這段「智人屬起源」的關鍵化石仍然有缺。
接在這個演化階段後方的是古猿,以同名電影「露西」所屬的阿法南猿為代表(露西骨骼化石1974年在衣索比亞被挖出);前方則是直立人,已知用火、用武器、全球遷徙及頭很大。
儘管在東非肯亞與坦尚尼亞還有挖出一種比直立人稍早的「能人」,但鑑於有限的樣本分布,只能當作一種演化分支的南方古猿,而不足以視為進化譜系中那100萬年的人類祖先。
古人類學家李伯格堅信線索就在南非,於是帶著這樣的熱忱幾年來不斷地搜索洞穴深處。終於,在2014年3月,他們在「後起之秀」深處發掘了1550組化石標
本,足以拼出15具骷髏。最有辨識性的牙齒首先帶來驚奇,因為摩爾冠很小,就像現代人,但前磨牙根卻出奇地原始;腿骨也是上古、下今─腳板跟現代人難以區別;骨盆也是混合了原始跟近代,根本無法歸檔在過去的發現中。
而最重要的是頭:他們有現代人的頭型,頭蓋骨下的腦容量卻只有直立人的一半,對照成年男性大概150公分高、45公斤重,比例還可以。如此以來,幾乎明確暗示牠們就是那消失的進化一環─納勒底智人(納勒底在當地塞索托語意為「星星」)。
「南非納勒底人」比「東非能人」更靠近直立人一些,但兩者分庭抗禮而不互屬,這對人類起源帶來了全新的啟發;亦即,人類譜系恐怕根本不是樹幹分支,而更可能是從一本分出多流、又再匯聚為一的「合-分-合」水系。
這表示,今日的我們同時帶有「南非性」與「東非性」。更重要的是,後起之秀的洞穴深處的發現,是因為那群考古學家剛好有人嬌小到能鑽過納勒底人當初穴居的洞口。其他地方呢?我們還有很多其他地方沒有用這種方式找過哩!
http://news.nationalgeographic.com/2015/09/150910-human-evolution-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