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綜合報導】氣候變遷恐造成糧食持續歉收。英國國家物理學會在《環境研究報告》指出,最新研究發現,氣候變遷預估會導致2050年全球糧食減產18%,解決之道只有投資灌溉系統或開發不同農地,才可有效降低農業損失。
該研究透過模型發現,在氣候變遷影響下,歐洲糧食只會小幅增加,但非洲仍須仰賴大幅進口。而氣候變遷恐造成多處暴雨或乾旱災情,全球灌溉系統至少應再擴增25%才能應付。但專家指出投資灌溉系統的決議,應在2030年後再做決定,研究人員洛克里表示,「若不審慎規劃如何投入資源,就會做出錯誤調整。」
他指出,由於目前仍很難評估在何處擴大興建灌溉系統,且降雨情形改變是最大的變數,因此建議在2030年後再做出決定。另一位研究人員艾柏斯坦那則預警說,「水資源可能會比之前預估還更加缺乏,也因此目前如何有效管理水資源,將是農夫面對最大的挑戰。」
另外,為了因應全球暖化,國際糧食市場也需要緊密整合。以農業為主的南方國家,更容易因氣候變遷造成農業損害;至於在北方,許多尚未開發農業之地,則因為受暖化影響,反而增進農作物生長,南田北移、北糧南送的趨勢將可能出現。
近年來各種化學燃料、化學產品過度使用以及人類活動產生二氧化碳,使全球暖化現象加劇,但好消息是,研究人員指出,空氣中濃厚二氧化碳含量,也有助於植物生長,若人類對氣候變遷應對得宜,在2050年全球糧食生產甚至可能增加3%。
剛落幕的利馬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專家也曾提出警告,因氣候與農業息息相關,糧食生產將會因氣候影響出現劇烈變化,國際糧食政策研究所因此估計,氣候變遷因素將導致糧食價格飆升30%,屆時若不採取措施,對貧窮國家及鄉村地區的影響將相當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