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時代的媒體 矛盾中不斷創新

李昀澔 2014/08/31 21:41 點閱 3621 次
台大教授谷玲玲(中)及台灣醒報前副總編輯邱慕天(右),應邀於醒報6週年社慶,就新媒體發展趨勢發表演說。左為主持人台灣醒報社長林意玲。(photo by本報資料照片)
台大教授谷玲玲(中)及台灣醒報前副總編輯邱慕天(右),應邀於醒報6週年社慶,就新媒體發展趨勢發表演說。左為主持人台灣醒報社長林意玲。(photo by本報資料照片)

【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台北報導】「新媒體的記者往往是親身參與者,而非單純紀錄者,因此報導平衡與否,其實是言論自由與社會責任間的拉鋸。」台大新聞所教授谷玲玲指出,新媒體的發展更像是資訊「集散地」,而非發布平台。醒報前副總編輯邱慕天則強調,新媒體若能產出足以引發迴響、讓使用者願意付費的內容,或善用讀者習慣等網路附加價值,都能在廣告外創造額外收益。

【傳統媒體轉型】
谷玲玲與邱慕天30日應邀於《台灣醒報》6週年社慶,分別以「媒體的公共責任」及「大公民時代與菁英媒體」為題發表演說。邱慕天表示,隨網路、影音、數位化技術蓬勃發展,所有媒體理應獲得更多元便利的傳播渠道,但傳統媒體反而日益萎縮,例如美國《新聞周刊》取消發行紙本,而《時代》、《經濟學人》等雜誌,也轉向發布每小時更新的即時化新聞。

隨著傳統媒體式微或轉型,許多新媒體也應運而生。「以網路起家的《赫芬頓郵報》為例,最大特色就是改以『分眾』讀者為目標。」谷玲玲解釋,該媒體許多供稿人同時也是讀者,因此較關注本身擅長的議題。在318學運期間廣受年輕族群歡迎的「零時政府」,則是透過關注政府資訊透明化議題,賦予所有使用者監督政府的能力,網站發布內容則受所有讀者監督。

谷玲玲指出,英國新聞網站「Buzzfeed」是另一新媒體典型,雖主打寵物等輕鬆話題,卻創造出超越《華盛頓郵報》的市值;但Buzzfeed與多數新媒體相同,限於人力而生產力不足,因此大量引用或轉載外部資訊,在常未標註來源的狀況下,往往引發抄襲爭議。

【媒體經營模式革新】
邱慕天分析,新媒體尋求突破,勢必要在幾個矛盾性質之間,發展出創新的特色,例如《赫芬頓郵報》主打「新聞策展、即時觀點」的「breaking views」,並十分重視引導用戶的評論,因此產生使用者黏著度。

此外「全球視野、在地關懷」的「glocal」也成趨勢,以醒報2013年派員至馬來西亞採訪大選為例,雖屬國際新聞,但回台後持續追蹤馬來西亞留學生活動,繼而照映出選舉政治、政黨輪替,華人國族敘事和教育等有在地延伸性的議題。

「當媒體已成為資訊集散地,經營者應思考如何運用使用者的閱聽習慣。」邱慕天指出,《台灣醒報》創始之初便提出的「深度報導、極簡閱讀」、「數位匯流、五媒合一」等理念,都是試圖在「深/簡」、「數/一」等衝突概念間創新,領先業界。

而風格鮮明的英國《衛報》則由於吸引許多「志趣相投」的讀者,經營者據此提供使用者交友、配對服務,因而大受好評。駐外記者遍布全球的《紐約時報》,則曾推出「紐時旅遊團」,讓遊客追隨記者腳步,參訪各著名新聞現場。這是「虛擬閱讀、實體相交」,是媒體除廣告外,發展出的新獲利模式。

「以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模式經營也是方法之一。」邱慕天解釋,「公益」與「企業」也不再是對立概念。以醒報長期與「恩友中心」合作為例,恩友將推廣醒報作為遊民工作機會,醒報則為公益發聲,就好比「瞎子背著瘸子逃出火場」,能同時解決雙方需求。他表示,善於「媒合」衝突與矛盾,菁英媒體在脫俗而不媚俗的基礎上,可激發更多創新美好的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