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宇廣播電台(FM96.7) 醒報人物現場
播出時間:8 月 1 日 18:00-19:00
主持人:台灣醒報社長林意玲
受訪人:訪新任教育部長吳思華
新任教育部長吳思華於八月一日(周五)傍晚接受台灣醒報社長林意玲的獨家專訪,暢談他在政大校長八年的施政成果,以及對主掌全國教育政策的中心思想,也針對外界批評作出回應,讓讀者(聽眾)可以理解他與未來教育政策的走向。
教育應是以學生為核心,幫助年輕人,不管他是在小學、中學、大學,他都是為了自己未來做準備,幫助自己能夠生存,並擁有追求夢想的能力。
主持人:今天很榮幸可以獨家專訪政治大學校長、即將接掌全國教育政策的教育部長吳思華部長。一方面請教他的教育理念, 同時我想全台灣的家長和學生都很關心未來教育部的政策方針。
首先請問吳部長,您的家庭有幾個小孩?,相信您是爸爸,也是家長吧,可否分享一下?
吳思華:謝謝主持人,我有一個女兒,三十歲、已婚,我們家人相處得非常親密和諧,除了女兒、女婿及我的兄弟姊妹,姪女、外甥都經常有機會相聚。
教育的目的
主持人:請教吳部長,您教書多年,接觸不少學生,後來擔任大學商學院的院長與大學校長八年,您覺得教育最大的功用和目的是什麼?
吳思華:我在商學院院長任內,是從專業的角度看教育,答案是要幫助年輕人去培養專業的能力,當他離開學校後,可以適應社會,並具有一定的競爭能力,可以找到自己所喜歡的工作,進而實現夢想。
但我擔任校長以後,所看到的面向較廣,有各種不同的科系, 他們畢業以後也會在社會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我更能夠感受到, 作為一所大學,其實真正的意義是在做人類文明的學習與傳播的一個場域,我們如何把人類的文明能夠很有效的傳播跟傳遞到我們的下一代,同時鼓勵下一代可以在這個基礎之上,繼續地往前發展,我覺得那是大學教育最重要的責任。
因此,我認為教育應該掌握兩個關鍵,一是以學生為核心,我們應該幫助年輕人,不管在求學的任一階段,都是為了自己未來做準備,第一,我們希望他自己能生存,且有追求夢想的能力, 如果可以幫助年輕人做到這些, 對他而言,會有一個美好的未來。
但是學校不僅是對個人,也要面對全社會。我們就要問說,這個組織它是不是能夠在人類文明的傳承過程中,珍惜保護重要的東西,同時透過這個過程,繼續的傳承下去。
現在所強調的研究型大學有更積極的態度,他們認為人類的文明其實是我們創造出來的,那我們除了傳播跟教學以外,也應該為我們的下一代創造出更多的文明,這應是另一個重要的挑戰和角色。
校長的心路歷程
主持人:您是研究企管跟商業策略、創新的專家。剛才提到在商學院院長期間,您希望培養一些能夠未來到社會上有競爭力的學生,當了政大校長後,覺得在更寬廣的領域中,希望傳承人類的文明的經驗。
我注意到吳校長在推動博雅教育、書院教育方面,目的是希望讓學生不只是在專業上晉升,也包括全人教育及老師跟學生之間能夠有互動,在生活上來培養品格。
不過,有一點很困惑,自從發布校長要接部長的時候,就看見這個政大學生比較激進的學生做出不同的反應。
照說,您在政大八年當校長的這段過程中,應該很努力的去培養學生的人文關懷,以及認真的做事,加強師生關係以及有夢追尋等理念。
最近發生了一些事,我相信校長心中一定會有點寒心或是感慨,為什麼這麼多年的努力跟耕耘,會產生沒上任就唱衰的反應,請分享一下您的心路歷程?
吳思華:其實我在這八年的大學校長的工作任內,有非常多的機會跟很多不同的同學去接觸, 我在我接觸過的同學裡面更直接的互動,我內心都非常的溫暖, 因為我從他們的身上,可以看到年輕人的夢想。他們也很努力的追尋,當然每一個人對我自己的夢想,是有不同的定義。
在這幾年中可以感受到,因為大環境不佳,所以有些同學會認為去對抗一個權威,是在追求社會的公平正義,而讓行政系統負擔更大的責任,也是他們想要努力的事。
其次,政大是自由、開放、多元的學校,我也常跟他們溝通。首先,具體討論的就是學費。如果從理性的觀點來看,台灣不是一個賦稅很高的國家,我們很難要求政府,要100% 負擔高等教育的費用,由自己負擔一些,其實是合理的。
有一些同學認為教育公共化, 學費應該由國家來付。因為立場的不同,造成的不同的見解,是我在學校一直有的衝突來源。我在校長任內討論學費的時候, 我也告訴學生們,我非常尊重他們的理念,可是必須要很務實地說,學校的經費不足,最直接影響的是在學校求學的同學。
如果政大調學費,我們第一優先是聘請老師,老師才是教育最重要的核心,但這項經費,不可能靠募款,或者靠不穩定的經費來支持。今年九月,要進行教育公共化的內部研究,我希望可以理性地繼續來討論。
學費調漲有配套
主持人:剛剛聽吳校長講話, 蠻感動的,第一個就是吳校長非常能夠理解同學們在整個大環境,甚至經濟各方面的壓力下, 對政府大環境跟這些掌權者有很多的不滿。
第二個就是調漲學費,政大開了第一槍,雖然只調漲了幾百塊,但是卻引起同學們的反彈, 政大敢冒天下之大不諱,率先調漲學費,大家都覺得該調漲, 沒有人敢講。但有兩件事值得關注,第一個調漲學費要不要有配套,對於一些比較能力差的人要有配套,第二,就是顯然需要更多溝通,因為如果這個政策,在政大失敗了,那當然到教育部也不會成功,因為將來不只政大要調漲,其實各學校都要調漲,這方面請您多講一點?
吳思華:這個案子在學校經過一個非常完整的討論以後,在校務會議是正式通過了,所以八月一日就會做一個小部分的調整。但是在這個討論過程中間,也有兩個清楚的承諾,第一個清楚的承諾就是對於所謂的弱勢同學, 一定給予十足的保護跟支持,學校會積極向外募款,對於需要幫助的同學,給予他必要的支持。
這次羅家倫先生的後人,把他所有的書捐給學校,同時捐了一百萬美金,作為學生的獎學金,他特別強調說,這些獎學金,不要只看成績,應該只看清寒,而且應該是一給就給四年, 進了大學以後,他就可以很安心,把大學四年的書讀完,那我覺得這樣子的事情,學校應該持續去努力。
這是第一件事情,第二件是學校一定承諾,所有漲的學費的用途,非常透明的公開讓同學們知道,百分之一百的錢,都會用在同學的身上,我想這兩件事情, 也是很重要的關鍵配套,我們會努力來做。
有四年時間走進小學
主持人:教育大政是全台灣的家長和學生最關心的,我想大家對您最猶豫、最擔心的就是不曉得您了不了解中小學和國高中, 因為剛剛談的都是大學教育,當然這也不容易,因為我想從校長決定變部長的這時間實在是太短了,平常也沒有做什麼study, 12 年國教也是非常燙手。
人家說教育是百年樹人,短時間是看不到成果的,然而,在這麼短的時間能夠做多少,大家都覺得勇氣可嘉,然後也不會期待你做太多,你覺得這樣的想法對不對?
吳思華:我覺得我最後會接受當部長,是因為我覺得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事,它是我的人生志業,如果我有機會為國家社會做一點點事的話,我一定會盡力。
第二個是,我覺得教育就誠如你講的,它是百年樹人,從某一個角度來看,他的意義就應該是,在一個穩定中繼續發展的過程,我們本來就不應該貿然進去做任何重大的改變,任何重大的改變有時候對教育來講反而是一種傷害,因為教育是很多人貿然、在不同的崗位中努力的結果。
至於我了不了解中小學?當然我過去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大學服務,不過我願意跟你分享一點我自己的人生資歷。我在2000 年的時候,參與教育部的「創造力教育白皮書」的撰寫,白皮書撰寫完以後,從2001 年開始我負責創造力教育的推動,從2001 年到2005 年。
在那4 年的時間裡,我們推動創造力教育,那個創造力教育不是在大學裡面推動,而是在小學、國中、高中、大學還有成人教育裡面,全面性的推動,我覺得那對我的人生來講,是非常難得的一個過程。
在那4 年裡面,我們走進了小學、走進了地方,一起去發掘小孩子、小朋友他們的創造力, 我覺得我在那4 年裡面,非常深刻的感受到草根的生命力,因為走到現場以後,你就會發現在小學、國中裡面工作的老師,其實都非常認真,他們都有一些很好的做法,產生出來很好的效果。
如今我有機會到教育部服務, 我的重點不是重新去形成一個大的政策,而是怎麼樣讓基層的生命活力可以展現出來,鼓勵每一個老師都願意在他的工作崗位中,去做創新、調整和改變,我覺得那才有可能是教育最有價值、最重要的部分。
舊有政策的持續
主持人:其實吳老師本身就是在商學院專門教創新跟策略領導的,整個政府很缺少專業經營人才,把整個社會當成一個企業體去經營、有效率、有策略,把人才和資源放在對的地方,這方面其實我們非常期許吳部長。
您剛剛提到教育不能亂動,蔣偉寧部長一些好的政策,先撇開論文風波不談,你覺得哪些是您準備願意持續的?
吳思華:我想在基本的大方向上,我並沒有準備作太大的改變,但是誠如你剛才提的,我覺得我的專長是在做有限資源的有效運用,我也注意到這幾年來所有的教育政策,其實基本的理念或大方向並沒有太大的問題,它一定都是回應社會上的發展跟大家的期待,但實在執行面上或策略面上並沒有發揮出它的效果, 有的時候會覺得太莽撞、太偏頗,或為了達到甲目標,忽略了乙所產生的副作用。
我覺得這些事情以我個人的專業,都能做一些適當的調整,我們現在所關心的幾個問題,包括大家現在覺得學用落差、12 年國教是很大的問題,我們的學生需要有更多的國際觀,私立學校需要轉型或退場,我想這些問題大家都已經看到了,我們只是說,能不能用更有效的方式,讓這些事情能夠得到解決,我願意用我一點點個人的專業,來處理這些問題。
免特的學制後續
主持人:我們縮小一點來談, 就是有關最近所謂的「先免後特」,還是「先特後免」,或「兩試合一」,其實您也知道整個社會上或家長,希望的還是能夠先特後免,也有人希望兩試合一, 那這些您有沒有去思考未來怎麼進行?
吳思華:我想如果是先特後免,可能會造成所有的同學都為了考試,都還是非常認真的去讀書,這就失去了本來12 年國教希望的,讓所謂國中教育能夠正常化的關鍵。
我願意跟你分享我在推動創造力教育的時候,我最大的感覺, 就是我們的國中教育受到考試影響,使得創造力教育在各個階段推動都非常順利,但在國中卻很困難,因為老師跟學生都沒有那個心情去做課本以外的事情,我覺得這對我們年輕人來講,是一個損傷,所以怎麼樣讓國中的教學乎正常,讓我們一些好的學校的優良傳統仍然能夠得到保存, 我想要在這中間取得適當的中間點。
退場解決不了問題
主持人:如今您有機會執掌教育大政方針,我想就從部長您最熟悉的來談一下,現在因為種種因素,跑出這麼多大學,然後現在大學都很慘,都要關門了,是2016 年會少5 萬個學生,怎麼讓大學退場,未來政策是要繼續培養頂尖大學,還是要發展特色大學,其中的招生問題,還有陸生、其他學生的問題,您可不可提供一些策略思考?
吳思華:我基本的想法是認
為,現在的大學如果從傳統大學的角度來看,它確實是供給過多了,但如果我們更往前去思考的話,會發現說終身教育已經成為一個常態。如何能夠幫助大學去轉型而不只是退場,可能需要更努力去思考這個議題。
退場坦白講沒有解決社會問題,學校關閉了就表示這個學校的老師跟行政人員就失業了,那他們被趕出校門以後能夠去哪裡呢?
對社會來說它是一個負擔的開始,反過來講,這群老師都是博士,有那麼好的專業,行政同仁是那麼認真跟熱愛教育,他們難道不能做一些別的事嗎?我們如果能夠幫助學校做轉型,不僅機構可以保存,老師跟行政同仁工作也可以得到保存。
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私立學校開始尋找這樣的方向,譬如說有些學校辦養生村,因為我們現在老人院越來越多老人需要照顧, 這個老人年紀越來越大,但還沒生病還沒臥床,最需要的是一個好的有品質的老年生活空間,因為學校可以學習,有各種豐富活動,甚至周遭都是年輕的學生, 這個對老年人來講是一個非常好的地方。
如果這樣思考的話,老師跟行政同仁也可以找到新的工作方式跟地點。我的意思是說,我們積極的去幫助學校轉型,這個轉型是可以存在,同時讓這群老師跟行政同仁可以去奉獻他們的能力給社會,而不是被趕到社會上失業。否則會造成社會上更大的動盪,
學用落差的因應
這件事我們的觀點是說,我們對於每個學校的財務帳務反而應該更嚴格去審查,從學校活動所得到的營收應該不是歸於個人而是學校,如果這件事做到透明化,監督更嚴格,這是學校政府的責任。
主持人:最後一個問題想要請教關於學用落差的問題,特別是技職教育,很多學生跑去工廠其實是被剝削,他們不一定學到東西,變成廉價勞工。但我們又需要他們跟企業接軌,畢業後能找到工作,如何讓產學的結盟雙贏?
吳思華:如果要解決學用落差問題,應該從兩個方面思考,一個是你剛才提到的所謂的產學合作,但我希望產學合作能再往前走一點,它能夠做到合作辦學, 換句話說學生不只是來實習,應該設定說實習過程也是一種學習。
我想很多學校都有它細部設計,如果貴媒體跟學校產學合作,它應該共同去重新設計全部課程,一起經營,如果是這樣的話,代表學生在工作現場也是在學習,不會覺得是來打工或做勞力的剝削,而真正能夠從實務中間得到他未來發展應該有的,這是我覺得該努力的。
第二個我們應該勇敢的去問說,台灣從製造經濟變成知識經濟,其實很多行業是需要新興的,換句話說應該鼓勵年輕人去嘗試新的領域,那才是真正解決我們年輕人問題、也是解決轉型的問題,因為有很多行業還沒出現,我們如何讓這些年輕人勇敢的去創業,這個時候我覺得學校可以扮演一定的角色。
像政大在過去幾年有所謂的創立方,就是提供一個很簡單的空間,讓剛畢業的年輕人可以在那邊孵育他們的想法,並組織的去實現。甚至因為現在的工作形式有很多的改變,有的不一定是開公司,能去拍個紀錄片,或辦一個很大的活動。像這樣子的事業型式其實已經在多元的出現。
我們應該多鼓勵年輕人去走一個跟我們這代不一樣的路,我覺得這才是我們找的一個新的希望跟新的機會。
主持人:對未來的教育,我們這些大人都要多成全年輕人、給年輕人機會,讓他們的想法去嘗試甚至去失敗都沒關係,我想這是我們所期待。今天非常感謝政大吳思華校長,在即將接任教育部長之際,跟我們分享他的教育理念。
節目於2014年八月一日(周五)傍晚6.00-7.00在環宇廣播電台(FM96.7)首播,由於深獲好評,電台預定在八月二日(周六)下午2.00-3.00重播,請大家準時收聽。
影音請見:
&feature=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