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Ask.fm傳霸凌 引發正反爭議

劉運 2014/07/14 17:00 點閱 3858 次
以匿名身份使用網路,對今日的青少年具有相當程度的吸引力。。(Photo by chiesADIbeinasco on Flickr –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以匿名身份使用網路,對今日的青少年具有相當程度的吸引力。。(Photo by chiesADIbeinasco on Flickr –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台灣醒報記者劉運綜合報導】熱門社群網站Ask.fm傳出網路霸凌、青少年不堪壓力而自殺,在歐美國家引發諸多爭議。網站創辦人最近跳出來喊話, 強調Ask.fm的宗旨是促進對話、呈現真相,不是網路霸凌的媒介。但心理學家反駁,青少年的智慧尚無法分辨好與壞,因此會在網路上尋找「即時的快樂」,其網路使用令人擔憂。

據報導,自從2012年起,至少有16起與Ask.fm有關的青少年自殺案件,在美國及歐洲發生。英國首相卡麥隆曾呼籲,聯合抵制Ask.fm的使用。

調查顯示,有88%的美國青少年曾在社群網路上目睹霸凌現象,而13%的人表示,網路上發生的事情,讓他們為隔天上學感到擔憂,而這個現象,在社群網站Ask.fm格外明顯,常造成青少年心理受創。

Ask.fm網站在全球有1億2千萬名使用者,有其中一半是高中生。Ask.fm在某種層面上類似一個電子佈告欄,供使用者在上面提問及回答問題。其標準的使用流程是,會員匿名提問,但以真實身分答問。然而,這個匿名提問的機制,卻讓使用者在網站上做出各類的言論發表,包括惡意的言語攻擊。

美國一名14歲的青少年,因為受不了其Ask.fm頁面的遭受攻擊,在今年1月自殺。據報導,一些不堪入目的言詞,包括「去和別人約會,妳的女朋友沒有你會更好」、「沒有別的女生喜歡你」等。他在學校受到排擠,最後承受不住壓力下,走上自殺一途。

美國親子管教專家魏斯曼指出:「青少年閒言閒語的習慣,產生了一種文化,讓他們以為誹謗、使用卑劣手段,是人們正常互動的一部分。」

最近的大腦研究發現,掌管認知及情緒的灰質部分,在青少年時期發展達到頂峰;但是分辨好壞、預測行為後果的前額連結,直到20多歲才會發展完全。也就是說,青少年的大腦處於一個「血氣方剛」的狀態。

據了解,以匿名身分使用網路,對於今日的青少年具有相當程度的吸引力。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青少年心理學家杰季德則表示,當青少年進入社群網路,他們會傾向於尋找微小的、即時的快樂,而不是巨大的、延後的快樂。

Ask.fm的創辦人特雷斌兩兄弟,他們來自拉脫維亞,曾經受蘇聯統治,因此對表達自我、言論自由有著相當高的堅持。他們最近受訪時指出,青少年透過在網路上公開對話,可以讓真相更明顯,並促進全球的民主化。他們認為,霸凌現象與社會的價值觀有關,他們的網站並不是罪魁禍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