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杜胤廣綜合報導】想打造音樂製作技術的技能認證,檢定技術的專家恐有『音樂素養』不足的問題。果核音樂總經理兼製作人的鍾興民認為,進行流行音樂技術認證不僅有美學問題,國內專業技術人員在音樂素養明顯不足,認證鑑定不易有標準。華納音樂製作人王美蓮說,若想實施認證制度,需花大量資源進行整合,若沒有良好的流行音樂學習環境,認證考試的風氣難形成。
文化部未來將施行的影視音人才旗艦計畫,希望藉由認證,替流行音樂產業建立產學機制。文化部長龍應台日前接受立委質詢時,雖表示目前僅針對錄音、燈光與音控工程等舞台技術人員,建置出職能基準與認證制度,並不涉及執業證照,進行產學合作,但也引來流行音樂圈的質疑聲浪。
【文化底蘊不足】
「誰能有資格給標準?每個人都有美學認知上的差異,而且有資格給認證的人大概都走光吧!」鍾興民說,就「舞台技術層面」來談認證問題,不管能不能扶植產業,認證本身最大的問題就是,誰能給標準,就算一個國外留學畢業的人才想進入產業工作,業界也不見得會用,因為技術也包含著一種「文化底蘊」的問題。
鍾興民說,要尋找人才來整合國內流行音樂技術的認證問題,目前有音樂素養的專家少之又少,若從國外引進人才進行檢定,又不懂國內的音樂文化,如此一來,該如何尋找專門認證檢定的人才問題呢?鍾興民舉例表示,不同國家的流行音樂學習環境,幾乎是針對各自國家的流行音樂文化,進行技術教育。就算是從國外留學的人才,還是得花時間了解國內流行音樂文化,找到屬於技術上的美感。
【技術人才缺音樂素養】
「國內音樂人才不論就舞台技術或音樂才藝,普遍缺乏音樂素養,甚至與歐美流行音樂文化嚴重交流不足,導致技術人才欠缺美感,創新不足。」曾參與製作阿妹、鄭秀文與孫燕姿等歌手的華納音樂製作人王美蓮表示,流行音樂充滿高度變化,推陳出新的速度快,舞台音控技術都會有所不同,何況曲風能融合成不同的特色,如果缺乏「sense」,音控怎麼調,都做不到相同的舞台效果與音樂感動。
王美蓮說,若從認證的產學合作談起,學習國外的認證制度,就得跟上國際流行音樂的趨勢,而這就得花上時間與金錢資源來進行整合,光是教育,訪間也有一些民營的機構,不斷邀請國內外大師來進行座談,甚至國內也有業者引進英國Rockschool的認證,但沒有構成良好的流行音樂學習環境,認證考試的風氣,目前仍是緩慢提升中,經營狀況也舉步維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