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臟癌難診斷 勿忽略小症狀

李昀澔 2014/06/04 13:31 點閱 4838 次
北榮腸胃科主治醫師李重賓表示,許多胰臟癌患者都是不菸、不酒且生活作息規律,實難評估何謂胰臟癌的高危險群。(photo by李昀澔/台灣醒報)
北榮腸胃科主治醫師李重賓表示,許多胰臟癌患者都是不菸、不酒且生活作息規律,實難評估何謂胰臟癌的高危險群。(photo by李昀澔/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台北報導】「胰臟癌雖不易診斷,還是要定期接受超音波健檢才能及早發現。」北榮腫瘤醫務科主任趙毅3日出席衛教宣導時表示,民眾若出現腹痛症狀逾2週,最好接受胃鏡檢查以釐清是消化道潰瘍或胰臟癌。台大腫瘤部主治醫師楊士弘指出,醫界普遍認為胰臟癌症狀出現才就醫「已太遲」,因此若體重莫名減輕或突現糖尿病症狀,一定要立即就醫。

根據衛福部統計,2011年時全台有1千8百名胰臟癌患者,死於胰臟癌的則有1千6百人,即便透過最有效的手術治療,仍只有2成患者存活逾1年;楊士弘解釋,該疾病死亡率高,係因胰臟直接影響血糖調節及消化等重要生理功能,癌細胞又很容易擴散至附近的胃、腸、肝、脾等部位。另一方面,當皮膚或眼白處出現胰臟癌典型的黃疸症狀時,常已進入晚期,治療效果自然不佳。

「胰臟癌化的部位不同,症狀也略有差異,」趙毅分析,胰臟後半段癌化會出現莫名的糖尿病、腹瀉及體重減輕等情形,前半段出問題則可能出現黃疸及類似潰瘍的疼痛感,患者往往自行服用成藥,延誤就醫時機;他強調,若腹痛超過2週未獲改善,一定要到大醫院做胃鏡及超音波檢查。

除少數基因突變、家族病史或慢性胰臟炎患者,胰臟癌多無跡可尋;楊士弘表示,部分醫界人士鼓吹抽血檢驗所謂的胰臟癌指數,僅能評估胰臟癌患者接受治療後的狀況,尚未證實可作為篩檢罹癌與否的指標,目前超音波仍是診斷胰臟癌的主要工具,但由於後半段胰臟被胃、腸「擋住」,因此部分患者會需要動用內視鏡搭配超音波來診斷。

胰臟癌自1996年起有化療針劑可供治療,但多年來新藥、療法研發停滯不前,直到去年才有公認較理想的口服藥物上市;北榮腸胃科主治醫師李重賓指出,針劑化療需耗時1天,健保自6月起給付口服化療藥用於治療已轉移的晚期胰臟癌後,可簡化療程,並減少藥費支出。

主持該口服藥台灣臨床試驗的趙毅表示,口服藥療效與針劑差不多,主要是提高患者使用便利性,並減少針劑造成的血球減少及肝指數上升等副作用,但對消化系統略具毒性,部分患者會出現厭食或腹瀉等症狀,此外該藥物透過腎臟代謝,因此腎臟病患者也不能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