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綜合報導】一般認為只會引發疾病的病毒,與幹細胞結合後,可望成為治療腦癌的輔助療法。美國哈佛大學幹細胞中心團隊發表於《國家癌症中心期刊》的研究指出,將容易引發口唇皰疹的「單純皰疹病毒」注入「間質幹細胞」,可組成能殺死腦癌細胞的「溶瘤病毒」系統,並延長罹癌動物的存活期;該研究目前仍在動物試驗階段。
「多形性神經膠母細胞瘤」是最常見的惡性腦瘤,台灣每年約有2至3百例患者,以中年人居多;腫瘤內部常包覆壞死的大腦組織,癌細胞生長及擴散速率極快,患者易出現視力、認知、記憶、語言等功能減退的情形。由於神經膠母細胞在腦部「牽連甚廣」,透過手術不易完全清除癌細胞,復發率近100%,標靶治療則以阻斷供給癌細胞生長營養的血液為主。
哈佛團隊係透過「溶瘤病毒」殺死癌細胞,這類病毒較易感染癌細胞,對正常組織傷害較少;病毒可從內部直接破壞癌細胞,或將具有抗癌效果的蛋白質基因藉由病毒「偷渡」進入癌細胞內部。目前包括常見的腺病毒、新城病毒、痘病毒、單純皰疹病毒、微小RNA病毒、輪狀病毒都已有抗癌相關研究發表。
單純皰疹病毒感染力強,但只有約1成免疫功能較弱的感染者會發病;第1型單純皰疹病毒感染會造成唇、舌、口部周圍的水泡,第2型水泡則多在生殖器及臀部周圍。由哈佛醫學院副教授卡里德夏荷主持的團隊曾發現,單純皰疹病毒極易感染正在進行分裂的腦癌細胞,進而破壞腫瘤組織,但動物試驗效果不佳,係因腦脊髓液會不斷「沖刷」腫瘤表面,難以將病毒「限縮」在腫瘤周圍。
研究人員將單純皰疹病毒注入存在骨髓、臍帶血、胎盤或脂肪組織的「間質幹細胞」,由於間質幹細胞較不易引發免疫排斥反應,相對其他細胞是較理想的「病毒溫床」;研究人員再將帶有病毒的間質幹細胞填入不會被腦脊髓液沖走、且能供給幹細胞營養的生物性膠質,最後將膠質貼附在腫瘤切除的部位,結果發現清除術後殘餘癌細胞的效果,較直接注入病毒佳,實驗動物存活的時間也較長。
夏荷接受「每日科學」網站訪問時指出,該系統尚未克服將單純皰疹病毒注入生物體內的安全性問題,因此預計2至3年後才會進入人體試驗,未來也將同步測試該系統治療乳癌、肺癌及皮膚癌轉移至腦部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