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產2千餘電影 奈萊塢放眼全球

賴義中 2014/05/01 17:26 點閱 2996 次
近年奈及利亞最夯的產業之一就是電影業,「奈萊塢」的出現把奈國和非洲的生活方式推向了國際。(photo by Paul Keller on Flickr –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sence)
近年奈及利亞最夯的產業之一就是電影業,「奈萊塢」的出現把奈國和非洲的生活方式推向了國際。(photo by Paul Keller on Flickr –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sence)

【台灣醒報記者賴義中綜合報導】當人們談及奈及利亞時,除了石油和衝突外,或許還可以多出一個截然不同的印象:電影。發展20餘年來,若以發片量計算,奈國電影產業的基地「奈萊塢」(Nollywood)已成為世界第2大的電影工廠,超美趕印,僅次於寶萊塢,每年量產逾2千部電影,創造51億美元產值,成為奈及利亞新興的領頭產業之一。

奈及利亞的電影業始自1960年代,但大規模商業化的起源則可追溯至1992年,一名叫做恩涅卜的商人為了賣掉手中的空錄影帶,夥同幾個人錄製了一部便宜的電影《束縛》(Living in Bondage),卻獲得出乎意料的成功,一口氣賣出50萬片,就此打開了家庭電影的市場。

【小本製作、百萬就業】
事實上,電影產業本來並非獨立的產業,而是被歸納在「其他服務」這項占1.8%GDP的分類中,經重新計算後,估計奈萊塢的產值可占1.2%。與農業、石油和其他產業相較或許較少,但據聯合國去年5月估計,奈萊塢創造了逾百萬個就業機會,未來還有潛力再翻倍。

奈萊塢電影基本上為小本製作,每部電影的成本僅2萬5千美元左右,這在好萊塢可能連付給跑龍套的小角色都不夠,在此卻可能須向家人、教會或某些富豪苦苦哀求後才能湊到;由於預算拮据,拍攝人員通常一人多用,導演同時身兼製片、演員和化妝師,但演出自由度相對也較高。奈萊塢電影手腳快,約一個月就能完成,錄成DVD後,送到各地的店面、小販或是叫賣的人銷售。

【藉網路推向海外】
靠著網路革命風潮,奈萊塢電影也逐漸在國外和海外非裔僑民間培養出收視群,而其中推波助瀾的便是號稱非洲Netflix的「iRokoTV」。年僅33歲的iRokoTV創辦人恩喬古是奈裔英籍,2005年自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畢業後即投入創業,憑著「將奈萊塢電影放上網路」的簡單想法,於2011年開立公司後,業績蒸蒸日上,如今每月營收可破百萬美元。

iRokoTV的營運採半付費制,用戶原則上可免費觀看多數影片,若支付7.99美元的月費,就能線上觀賞最新上檔的電影,但主要的營收還是來自廣告。iRokoTV為奈萊塢電影構築了實體DVD以外的通路,將市場擴及到對故鄉好奇或思鄉情緒濃厚的海外非裔後代,在倫敦、紐約和約翰尼斯堡都設有辦公室。

奈萊塢電影的野心也不僅止於小成本電影。以《自由之心》獲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的奇維托‧艾吉佛,就受奈萊塢之邀,在《黃日之半》(直譯,Half of the Yellow Sun)中飾演要角。該片取材自同名小說,劇情描繪1960年代奈國內戰中一段史詩般的愛情故事,由英、奈兩國片廠攜手合作,耗費奈萊塢史上最多的640萬美元拍攝,顯示出奈萊塢欲躍升世界舞台的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