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豆食品安全 業者、製工場衛生差

邱惠恩 / 記者 2014/04/19 00:28 點閱 2896 次
國人喜愛的豆類製食品,標示不清跟業者製工廠的衛生環差都是大問題。(photo by行政院農委會)
國人喜愛的豆類製食品,標示不清跟業者製工廠的衛生環差都是大問題。(photo by行政院農委會)

【台灣醒報記者邱惠恩台北報導】國人喜愛的豆類製食品,但是豆類製食品的標示不清與豆類工廠的衛生環境都是大問題。台大18日舉行「食品安全與生活座談會」,台中市政府衛生局表示,黃豆基改食品標示常不清楚、有誤導消費者之嫌;中華穀類食品工業技術研究所則調查發現,黃豆製品業者的工廠環境差,作業員也沒有相關衛生訓練與知識,亟需提升法規規範。

我國每年進口黃豆約250萬公噸,主要進口國是美國、巴西,台灣本地的種植量不到萬分之一,且主要都是外銷經濟產值高的「毛豆」,黃豆通常用做畜牧飼料、食品製造、榨油。

台中市政府衛生局稽查科科長陳元科在會中表示,稽查重點在黃豆的「來源、製程衛生、成品標示」三方面。稽查發現,業者常在標示上做文章,混淆消費者,例如「非基因黃豆、玉米」,但事實上,除了精練過的食品,絕大部分的食品都含有基因,重點在於是不是基因改造,因此只能標示「基因改造」或「含基因改造」,其餘都違規。

目前,使用基因改造的黃豆、玉米製造的醬油、黃豆油(沙拉油)、玉米油、玉米糖漿與澱粉等,可不用標示,因為這些製品檢測不到基因,但是未來修法後,可能也需要標示;陳元科說,目前最大的困難在於現有的檢測技術能否檢測到基因。

針對黃豆的「製程衛生」,中華穀類食品工業技術研究所研究發展組蘇梅英說,國內黃豆製品製造工廠的環境問題多,包括大多高溫、多濕,半成品暫存時間過長、設備不乾淨、使用易發霉的木質器具等;調查後也發現,工廠員工高達7成都沒有受訓食品與衛生管理的課程,這些都容易在製作豆類食品過程中出差錯。

蘇梅英表示,已開始著手草擬「黃豆製品食品業者良好衛生規範」草案,提高業者產製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