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經區招國外名校 學者異見多

賴義中 2014/04/03 14:29 點閱 3220 次
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教授許文堂3日在自經區公聽會上,批評自經區形同割地設租界,影響甚鉅。(photo by 賴義中/台灣醒報)
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教授許文堂3日在自經區公聽會上,批評自經區形同割地設租界,影響甚鉅。(photo by 賴義中/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賴義中台北報導】「自經區就是割地設租界,影響非常嚴重,政府不要見利不見弊!」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教授許文堂與多位學者質疑,自經區開放國外大學合作辦校,將形成區內外差別,且我國高教趨飽和,對外校拉力不大;不過,也有學者認為,合作辦學除可為國內學校提供良好治理、教學模範,引進一流師資培育人才外,應可助解決產業問題。

立法院三個委員會3日聯席舉行自由經濟示範區特別條例草案公聽會,各方學者就自經區容許國外大學來台設分校展開辯論。

【教育部政策混淆】
全國教師公會副理事長吳忠泰指出,我高教入學率已趨飽和,且過去已做足法人化、漲學費等自由化工作;其次,自經區並無鬆綁教師薪資,其待遇仍受教育部法規限制,大學則有教授升等聘任、經費、校區大小和量的管制問題,教育部卻無提出效益評估。

吳忠泰認為,教育部擬加強鼓勵公費留學,但自經區又同時容許外校設學,讓教育界十分困惑。此外,即使成功設校,高學費是否能招到高品質學生,又畢業後是否能留在台灣,都是問題,稍有不慎就將淪為高教訓練基地。

【來台設校誘因低】
前立委、成大法律系教授許忠信表示,法律要創造有效競爭,應以公平為指導原則,但自經區卻將使區內形成特權階級,區內學校的教材、學制都與區外不同,其優勢將導致教師流動至區內,造成他校師資短缺。他說,僅有聲譽、歷史俱佳的名校才能吸引入學,台灣的大學有否此誘因,令人懷疑。

許文堂也批評,對自經區的想像不能只往好處看,而須備齊國安、效益評估,他形容自經區是「割地設租界」,將造成教育一國兩制現象。就中國學生部分,他指出,我國已開放陸生就學,若自經區未來開放北大、清華、復旦等名校來台,勢必使私校招生狀況更趨嚴峻,若是名不見經傳的學校,其文憑重量不重質,反而衝擊就業市場和文憑信用;而國外名校一般直接考慮在中國設校,恐不會在台設校來吸引陸生。

【國際學生為重點】
不過,中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戴曉霞指出,許多國外名校本就能吸引國際學生,但若地理上貼近目標招生地區,效益會更佳。他國已有自經區合作辦校先例,如杜拜自2012年起架設國際學術城,由政府出資建設硬體和提供運作基金,成功吸引到11國30所名校,招收140國2萬餘名國際學生。她認為,若我國囿限於成本考量,自經區是不錯作法。

北科大校長姚立德則認為,國外名校入駐有助於國內大學國際化,產生正面效應,如高雄餐飲大學和法國藍帶學院合作設立餐飲學院,引入一流師資和技術,就是很好例子。他說,除有助人才培育外,比起海外留學,若能留在國內就讀,也能省下機票、生活費等開銷,不無小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