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冠雄:拚經濟 先顧中小企業

方家敏 2014/01/23 15:47 點閱 3294 次
謝冠雄說,由於決策流程及公司法規所限,創投業無法單獨上市,對於想創新的人,便無法得到資本市場上公開募集的資金投入。(photo by 張舜行 台灣醒報)
謝冠雄說,由於決策流程及公司法規所限,創投業無法單獨上市,對於想創新的人,便無法得到資本市場上公開募集的資金投入。(photo by 張舜行 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方家敏、陳是祈報導】台灣產業無法轉型,是因為企業總大才小用,不重視員工的創新、創意。台大管理學院教授謝冠雄接受「醒報人物現場」主持人林意玲採訪時從自身經驗談拼經濟的關鍵說,台灣現在大部分的產業議題都關注在那些要出走的大產業,以及某大上市公司要在大陸和台灣設廠等等。忘了台灣上市櫃的公司不過就2、3千家,但台灣整體而言有130多萬家企業,占的比例是98%,而中小企業雇用的員工數占全台就業人口的72%。

針對馬總統邀請前副總統蕭萬長主持為台灣拼經濟的「民間推動委員會」,擁有橫跨電機、物理、半導體、證券、網路科技等領域經驗的謝冠雄歎說,台灣的創投界並不太願意投資很新的點子,從投資報酬率的角度來看,大部分都是投資快要上市的公司和產品。他鼓勵大企業應該大膽投資在創投裡,來鼓勵後起的創新者,否則經濟如何能大幅進展?

謝冠雄也說,一個國家最核心的競爭力就是人才,當企業願意投資優秀的員工,而政府又有好的獎勵機制,提升企業產能,將能產生1+1>2的加成效果。

以下是訪談全文:

主持人(林意玲):今天請到了一位橫跨眾多領域的專家,要來跟我們談時下最熱門的話題「拚經濟」,謝冠雄教授過去是台大電機系畢業,在康乃爾大學拿到電機和應用物理學的博士。他在美國跟台灣的金融與企業界工作過很多年,10幾年來橫跨電機、半導體證券產業,甚至後來還從事媒體工作,在大學教授企業倫理的他,應該有許多經驗可以分享。

台灣的經濟低迷了這麼久,到底該怎麼辦?請教謝教授,您有20多年的時間居住在美國,美國是全世界最重要的國家之一,其中核心的競爭力究竟是什麼?

謝冠雄:了解美國的人都知道,30年前的美國和現在是不一樣的。今天許多人認為東方興起,機會和市場都在東方,而所謂東方也就是以中國為主體的大華人圈。這個印象讓許多人覺得美國的競爭力已經喪失,但對於長時間在美國居住、工作的人而言,他們不見得贊同這種論點。

【美深具文化軟實力】
美國真正的興起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我認為美國之所以成為今日全世界金融與科技的領頭羊,很重要的就是:人才。

美國的學校吸引了全世界的人才,她的目的不單是為了培養美國自己的人才,而是培養全世界的人才到美國,讓這些人將來在美國業界服務。所以美國競爭力的核心,就是永遠有世界第一的人才願意到美國創造自己的機會。美國現任的總統歐巴馬也是,他自己是少數民族,父母有亞洲血統,連他都可以坐上總統的位子,表示美國文化有很大的包容性。

除了剛剛講到的人才,另一個很重要的競爭力,就是美國有非常清楚的價值觀。總統剛上任的時候,必須按著聖經宣示,告訴全世界,他要按照聖經上的原則來執行總統的任務。全世界哪個國家的總統在執行權力時,有一個明確的指導原則?倫理、價值、觀念和文化,就是無形的競爭力。

我認識一個朋友,他來自美國一個投資馬鈴薯產業的家族,而且他還坐擁許多產業和資源,甚至在這個領域擁有許多智慧財產權,他非常清楚未來的世界決勝關鍵在創新,所以他大量的投資在先進的科技及人才,不分國界。美國有人才,也有非常清楚的價值和原則,包括總統、政治人物和企業,這是非常重要的軟實力。

【消費市場龐大】
接著,美國有龐大的市場,國民生產毛額以及每一位國民的消費能力。但是美國已經不再是一個生產大國,而是一個消費大國,這是我們的隱憂。因為美國人儲蓄率太低,消費過大,加上美國財政赤字,是目前面臨的最大問題。

任何一個國家的經濟,都有她的機會,同時也有她的難題。因此我們必須面對而且解決問題,擴展核心的競爭能力。

問:看到美國的同時,回頭想想台灣。首先,台灣無法吸引國際人才,而且人才一直在外流;第二,就價值觀而言,從政治人物到企業家,年輕人很難看到好的典範。請問教授,您剛提到美國擁有吸引人才的環境,究竟是什麼樣的環境才能吸引人才?

【將創意商業化】
謝冠雄:這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我在學校教書常與學生互動時,他們擔心的是將來台灣企業會不會有希望。過去以來台灣做組裝和加工,這樣的價值對人才是沒有吸引力的。台灣現在已經不只是做組裝而已了,但是未來要以創新為主,科技是資本密集的產業,需要大量資金的挹注。

因此在這樣的環境下,人人都希望自己的創意能夠被商業化,這會讓人覺得有成就感。現在台灣有許多很好的科技公司會雇用博士班畢業生,但是這些畢業生最後成了「高級技工」,這就有點浪費了博士教育訓練。但企業也會說,他們現在擁有的工作機會就是這樣,該怎麼辦?

台灣在研發部分所占的營業額是非常低的。事實上,工程開發不能叫做研發,研發的意義是,有新創意、新想法的人,能夠擁有自己的預算來做出產品。有自主性的研發才是真正的研發,這就是台灣目前需要加強的地方。

問:吸引人才最重要的就是讓人才有發揮的空間與願景,如此人才才能留在台灣,而不是讓他們只是高級技工而已。請教授就這點為我們分析一下。

【創新專案有待挹注】
謝冠雄:剛剛講到這些大企業能夠特別給新進的、有興趣的而且自主性高的這些研究專案多一些支持,創造出許多新科技、新產品。但是台灣現在這些大公司投資在這方面的比例還是很低,大部分都是在做工程開發,或是針對客戶需求的開發。

另外,我認為台灣創新的管道發展這麼多年以來,也遇到很大的瓶頸。問題就是這些管道大部分是以公司法人型態為單位創立基金,所以每一家基金都是一間登記公司。決策流程及公司法規限制,創投業無法單獨上市,對於想創新的人,他無法得到資本市場上公開募集的資金投入;另外過去「5年投資可減免」政策已經廢除多年,更讓許多企業少了投入創投資金的動機。

因此目前無法在投資免稅上有好處的限制,讓創投界的人過去2、30年來的發展,本來有很大的機會延續擴充,現在卻反已經落後了其他地區。大陸幾乎每一個省都設有創投資金,但我們在這一方面並沒有成長進步。台灣的創投界並不太願意投資很新的點子,從投資報酬率的角度來看,大部分都是投資快要上市的公司和產品。因此我鼓勵大企業應該大膽投資在創新的科技及創投裡,來鼓勵後起的創新者,並且也讓創投資金也可以在資本市場上市募集,這都是大環境面的問題。

【扶持中小企業】
另外一個環境面的問題,台灣現在大部分的產業議題都關注在那些要出走的大產業,以及某大上市公司要在大陸和台灣設廠等等。但我們忘了一件事實,台灣上市櫃的公司不過就2、3千家,但台灣整體而言有130多萬家企業,中小企業占的比例是百分之九十八,而中小企業雇用的員工數占全台就業人口的72%。

中小企業在銀行的融資上,我看過數據後相當失望。一個10人以下的小公司,能在銀行借到什麼錢呢?現在金融界大多是點綴式的、花瓶式的投資在這些中小企業。
因此應該鼓勵銀行要有特定的貸款比例給中小企業。大型企業可以直接募資,中小企業卻無法,連公司債都不能發行。因此對中小企業的重視和扶持,是台灣未來很重要的項目。

比起新加坡、香港和日本,臺灣的經濟就是靠中小企業起來的,每一家大企業在2、30年前都是中小型企業。例如鴻海以前是做連接器的小公司,後來才開始慢慢拓展。我們都忘了一切的根本都來自中小企業,最有創造力的就是中小企業。

所以我建議政府,必須要端出「牛肉菜單」給中小企業,政策上不能只幫助大企業,中小企業既然是台灣未來的希望,那政策應該針對中小企業才對。

問:請問教授,您剛剛提到的這些,要從法規上著手呢?還是從制度上處理?如果今天您是蕭萬長先生,您會提出哪幾個重點?

【改變獎勵方針】
謝冠雄:首先產業獎勵政策就要先改變,應該蓋廠就要獎勵,而現行的獎勵是一種「覆蓋式」政策,某些大公司不管做多大的投資,光是廠內設備等等就可以全部減免,但其實這些企業可以用公司自己的資源來做,這種優惠的賦稅條件應該要給中小企業買設備或者創新。

另外,臺灣這些中小企業在國外申請一些關鍵零組件的專利,例如光電、半導體材料等等,或者是一些化工技術,政府能夠出一半的專利申請費,因為專利申請費動輒10幾、20萬台幣,但這些都是關鍵性的。

台灣的專利數字依單位人口數來看,算是世界上最高的前幾個,但現在已經逐漸在落後當中。除了申請成本越來越高外,而中小企業就算申請完、被盜用,也沒有專門的律師來打官司。不能永遠只看到大型企業如蘋果、三星在互相告來告去維護自己智慧財產。我認為應該要從創新、申請專利的角度,幫助中小企業,就可以做出不一樣的結果。

事實上還有一點很重要,台灣的碩、博士生相當多,政府有給予博士生補助,當然還有因為延畢現象相當嚴重。政府可以明確規定,例如生物科技、光電、材料或者網路,這幾個領域只要有中小企業申請,政府就補助這些博士生進入中小企業。因為這些優秀的博士生常常被大企業搶走。

政府補助應針對這些特殊領域,而所有的科技產業都應該從小開始,越創新的產業會越需要自主性,所以我們需要鼓勵、投資這些領域的中小企業,只要符合規定政府就給予補助。而讓這些博士原來因為中小企業恐怕薪水不高,無法長期發展,現在若是有了政府補助,他們就會比較敢建立自己的技術團隊,做更多的創新。

問:那謝教授贊成這些學生自己創業嗎?讓政府給資金,讓他們自己開公司。

謝冠雄:當然鼓勵他們開公司創業,但這些學生通常還缺少一些經驗歷練,例如市場經驗。因此可以鼓勵年輕人加入中小企業,因為中小企業大部分也是年輕人創業,我認為可以並行不悖。

問:從產業的角度來看,台灣有沒有哪些產業是值得發展卻被忽略的?

【先界定「文創」為何】
謝冠雄:現在很多人在談的就是文創,可是這個題目實在太大─歌仔戲是文創,布袋戲是文創,辦一個活動也算是文創。我們應該要先定義好,是平台?活動?技術?還是傳統文化?因為太籠統,變成大的搶小的,政府有很多預算都被許多所謂「文化基金會」搶走,預算究竟有沒有落實也是一個重點。

我們必須區分所謂的文化創意產業到底是哪一部分?而台灣的核心又是什麼?假如說是連續劇,那麼台灣連續劇有贏過韓劇嗎?大家知道台灣一集連續劇的預算只有幾十萬而已嗎?但韓國是一集2、3百萬的下去拍攝,那麼連續劇能當成台灣的競爭力嗎?

美國有幾個城市,政府都特別鼓勵到當地拍片,高雄市有想要往這個方面走,只要在高雄這裡拍片、製作,政府就提供優惠。國外有許多大製片及名導演,例如李安,因為他個人對台灣的感情,所以就把整個團隊帶來台灣。如果與這些特別有使命感的導演能夠互相連結,在台灣拍一些片,就更能促使政府做長期的補助。文創產業必須看全世界的市場,並且要看全世界的口味在哪哩,才能夠賣得出去。

【員工是一種投資】
問:最後請教一下謝教授,許多人都感覺台灣薪水很低,人才外流,而年輕人也看不到未來,這樣的情況下經濟該如何發展?政府希望能把人才留住,也希望大企業可以加薪,也是十分頭痛。這個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謝冠雄:我認為問題在於企業老闆的觀念。舉例而言,為什麼許多台灣人都喜歡到外商公司工作?因為外商公司薪水比本土公司高,但是外商雇的人跟台灣雇的人都是同一批,為什麼外商願意付高一點的薪水?原因是這些外商的眼光更大更遠。

如果我們把員工薪水當作「成本」,那永遠都是成本,當然是越低越好,如果把員工的薪水當作對未來的「投資」,就會被當成資產,在投資「未來」。台灣大部份的老闆把員工當作是成本和費用,從未想過這其實是一種投資。

因此越有創意的公司,才越會投資在員工身上。舉例而言,員工的起薪低沒有關係,但到一個試用期時間點後,就要開始調整。美國在這方面建立了很好的制度,新人進來先培養一批,等到更新的人進來,過去訓練的那批人就要給他們成長的機會給新人看到了公司遠景。

問:還有一個問題,社會上和政府都覺得服務業是一個未來趨勢,能否簡短分析一下這個情況?

謝冠雄:服務業在台灣確實有競爭力,若比起大陸、香港,甚至是新加坡,台灣在服務業方面的發展,在日本百貨文化的影響下,已經有了不一樣的需求。觀光事業也一樣,服務是它的核心,但若飯店、旅行社的經營永遠以成本為考量,當然是賺一筆是一筆。台灣觀光的未來,是一個很重要的發展,需要吸引更多的人才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