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食品安全問題再度引發消費者關注,更讓政府施政備感壓力。儘管政府提高相關的罰則希望能有效遏止廠商的黑心行為,但是要徹底解決,關鍵在於政府相關部門的態度和作法。
國內混米、油品、鮮乳、深海魚等食安事件接連爆發,對台灣社會造成相當大的震撼,幾乎摧毀「美食王國」稱號以及民眾和政府間的信賴,不利台灣總體發展,未來重建之路將異常艱辛,必須找出問題癥結才能對症下藥。
【未第一時間掌握正確資訊】
回顧上述事件發生時,台灣政府相關部門未能於第一時間掌握正確資訊,迅速做出危機管控而讓恐慌持續擴散;接下來的處置過程又投鼠忌器怕對產業(特別是農漁業)造成不利影響,中間又夾雜本位主義作祟,所以政府部門行動每每在顧及業者生計或維護消費者知的權益間擺盪,無法找到均衡點致錯失先機。
而消費在資訊未明的情況下,事件拖越久心裡越恐慌,為求自保只好暫時採取觀望態度或尋求其他替代品,使得該產品買氣大受影響,連守法的業者也因消費者無法辨別而受到連累或抵制,最後形成政府、業者、消費者三輸的局面。
讓資訊公開透明
亡羊補牢,為確保消費者食的安全,重拾民眾對政府的信心,政府各部門除應重新上緊發條,並積極建立從農場到餐桌的「食品安全履歷」事實,應該跳脫本位主義,讓資訊公開透明化呈現事實真相,然後提出具有可行的解決方案,相信如此必可破除民怨。
以深海魚含重金屬爭議為例,深海魚含豐富的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等Ω-3不飽和脂肪酸,這些都是人體必需的營養物質,且可以促進腦細胞發育,防止冠脈痙攣和動脈粥樣硬化,對人體健康有益是事實;同樣的部分海域遭受到重金屬、戴奧辛、多氯聯苯、環境荷爾蒙等嚴重污染,這些有毒污染物透過細菌、浮游生物等進入海洋生物鏈,透過生物蓄積讓毒性增強,最終隨著魚類進入消費者體內,對人體健康造成潛在威脅,亦是事實,政府部門無需害怕影響漁民生計而刻意淡化。
【不能一體適用】
問題是並非所有的海水魚都受到重金屬污染,即便同為鮪魚其含汞量也會因種類、捕撈海域、漁具漁法、生產地區等不同而有很大的差異,不能以偏概全。例如以拖釣或竿釣所捕獲長鰭鮪較年幼其體內累積汞含量較以延繩釣捕獲(較深海較年長)的長鰭鮪低;同樣是鮪魚罐頭在美國製造的含汞量為0.086μg/g,厄瓜多爾產製為0.245μg/g,泰國產製為0.104μg/g,菲律賓產製的為0.108μg/g差異甚大不能一體適用。
【設置專業諮詢網站】
為了讓消費者安心,政府的責任不是舉辦「生食秀」來安撫民心,而是要針對台灣漁民捕撈的各類鮪魚、旗魚、飛魚、鬼頭刀等重要經濟魚種,或市面販售的大型魚類汞和其他重金屬含量進行檢驗,並拿出具體數據來證明檢測值均在安全範圍內食用沒問題,甚至設置專業諮詢網站隨時幫民眾解惑,才是維護漁民和消費者權益的最有效方法。
民以食為天,給民眾安全的食物同時提供正確即時的資訊,讓消費者依自己偏好做出抉擇,是政府職責所在。這樣的思維和作法同樣適用於兩岸服貿協議的簽定,別再打迷糊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