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貿爭議 專家:值得耐心化解

方家敏 2013/10/28 22:55 點閱 3895 次
兩岸服貿協議的簽署引發外界意見兩極。(Photo by本報資料照片)
兩岸服貿協議的簽署引發外界意見兩極。(Photo by本報資料照片)

【台灣醒報記者方家敏綜合報導】目前正在立法院審議的兩岸服貿協議,遭受很大的反對聲浪,除了因為協議不公開、不對等,一般也擔心服貿協議會造成國內產業的萎縮,影響民眾生計,甚至吸走高階技術人才。台灣綜合研究院研究員戴肇洋認為,目前各界的歧見多隱含政治性的意涵,較少涉及經濟層面。環球經濟社社長林建山也反駁說,服貿協議是促使國內產業提升,對台灣有利無害。

台大經濟系教授鄭秀玲日前曾公開將對兩岸服貿協議的分析po上網,並指出,兩岸協議的條文不對等、經濟規模不對等、自由環境不對等,且在民眾、業者、立法委員們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將商業利益建築在國家利益之上。不僅無法創造商業利益,反而有可能會讓國內弱勢產業與勞工面臨惡性競爭、失業等危機。

反黑箱服貿民主陣線、兩岸監督聯盟召集人賴中強長期為兩岸服貿協議奔走,他表示,服貿協議影響台灣各行各業,連陸委會民調都顯示,不支持服貿協議的民眾已超過支持的民眾,顯示反服貿為普遍民意。賴中強說,截至101年為止,中資事業雇用我國員工數已達6771人,但馬政府卻宣稱「中資來台創造6771個工作機會」,恐有混淆視聽之嫌。

台灣服務業目前有93.5萬家,其中非知識性密集服務業就佔了86%,多為小型或微型企業。「兩岸服貿協議中長期來看對台灣有利,但短期對中小企業有衝擊。」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認為,政府做任何事應該要「利益極大化,衝擊極小化」,在推動兩岸服貿協議之際,一定要同時研擬配套措施。

針對外界指出,服貿會衝擊國內服務業,環球經濟社社長林建山受訪時回應道,市場的自由開放雖然會造成傳統產業的萎縮,但也是開啟產業升級的契機。他說,目前台灣的有許多低階、勞力密集的服務業,其繼續發展的必要性還有待商榷。但服貿的簽署能讓許多高產值的服務業擁有更廣闊的市場,將沒有國際競爭力的傳統產業自然淘汰;而現有的高階服務業就能追求更高的附加價值。

「服貿協議事服務業國際化的練兵場。」林建山說,「中國願意與我們簽署服貿協議,以大換小,台灣則是能「用一把米換一隻雞」,何樂不為?」簽署服貿協易僅是走向市場自由的第一步,目的是為了換取更多國際上的經貿協議,並非只是眼前的少量產值或工作機會。面對外界產業界的擔憂,他認為,政府應積極推動服貿,並且輔導傳統產業轉型,盡量減低衝擊。

針對兩岸服貿協議正反意見兩極,讓簽署至今仍無法獲得共識,戴肇洋投書本報指出,國內反對原因可能是因近年來中國大陸的快速崛起與對外擴張,讓台灣社會對陸方的協議承受國家安全、社會秩序、民眾生計上的威脅。「換句話說,如果沒有對中國大陸經濟霸權擴張所衍生的恐懼,社會各界可能以冷漠、無感的態度作為因應。」

戴肇洋認為,目前社會各界對兩岸服貿協議的歧見,多隱含政治性的民族主義色彩,較少涉及經濟性的意涵。雖然如此,服貿帶來的爭議「引發社會各界擺脫長期以來之冷漠、無感,尤其對經濟議題的積極重視與主動討論,其實是頗難能可貴的突破。」因此,若能透過公開充分討論,深入將正負面的意見融合為凝聚社會和諧的資本,是相當寶貴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