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節策展 獨立音樂要走向國際

杜胤廣 2013/10/25 21:28 點閱 3396 次
文化部邀請英國格拉斯頓伯里草地音樂節策展人馬爾科姆.海恩斯來台,分享策劃音樂節的經驗。(photo by 杜胤廣/台灣醒報)
文化部邀請英國格拉斯頓伯里草地音樂節策展人馬爾科姆.海恩斯來台,分享策劃音樂節的經驗。(photo by 杜胤廣/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杜胤廣台北報導】全球最大、最多元,結合戲劇與表演藝術的英國格拉斯頓伯里草地音樂節策展人馬爾科姆.海恩斯25日來台,與音樂產業人士、國內知名樂團朋友,分享音樂節策展經驗。文化部未來將帶領台灣獨立音樂走進國際舞台,但河岸留言負責人林正如認為,音樂節的策展經驗與文化仍需時間培養,有待成長。

英國的格拉斯頓伯里草地音樂節創立40多年,已經構成了一個自主性文化,對於音樂與社會的關懷,更提倡一種「We do this for love」,每四年會停辦一次,目的是為了愛護草地,不讓民眾過度踩踏。

格拉斯頓伯里草地音樂節策展人馬爾科姆.海恩斯說:「2014年的14萬張票87分鐘內就賣光!」「全世界每年總共有600至700場的音樂節,可以想見其產值遠大於唱片公司的銷售利潤。」

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副局長田又安表示,此次邀請馬爾科姆來台交流,目的是希望台灣音樂產業人士能夠藉由互動,學習對方的策展經驗及策畫上更客製化的建議。

舉辦音樂節已是全球音樂產業重要的產值開發指標,台灣亦有音樂節目或競賽,以提供獨立音樂發表,除了行之有年的「春天吶喊」、「貢寮海洋音樂祭」以外,近年來也創立了「野台開唱」及南台灣的「大港開唱」,這些在部分樂迷心中佔有重要地位,其節目內容與格局也受到音樂產業的重視。

河岸留言負責人林正如表示,台灣舉辦音樂節的能力比起國外相差甚遠,但是音樂節對觀眾的影響,能重新建立觀眾對音樂的認同,但台灣的音樂節所產生的文化,常常只是帶動周邊的經濟效益。

他進一步指出,藉由此次活動希望可以讓台灣策畫音樂節的產業人士,學習國際上的表演空間、舞台、展場硬體等策展模式;其策劃音樂節目過程的管理經驗更是需要學習的,因為文化畢竟不是一、兩天就形成。

文化部此次在華山文創園區舉辦的「國際音樂節策展經驗分享論壇」,未來也將邀請更多國際策展人士來台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