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海洋技術 亟待系統整合

尹曉春 2013/10/09 20:57 點閱 3570 次
圖說:「水下環境監控系統」專案主持人湛翔智,在現場講解。(Photo by 船舶中心)
圖說:「水下環境監控系統」專案主持人湛翔智,在現場講解。(Photo by 船舶中心)

【台灣醒報記者尹曉春台北報導】海洋技術為高度整合的領域,長久以來都由強權國家獨佔,但台灣若能在政府支持下做「系統整合」,仍有機會發光發熱。「船舶暨海洋產業研究中心」9日舉行「水下環境監控系統」成果發表,並藉機與台灣海洋技術產官學界共同研討未來發展方向。

海洋產業市場廣大,全世界無論油氣產業或發電系統,漸有向海上發展的趨勢,對水下作業系統的需求持續增加。為發展綠色經濟,開發海上風場,經濟部2012年開始,計畫在苗栗至彰化沿海設置600座離岸風力發電機,並鼓勵投資離岸風電。

雖然產業普遍成長,由於發展水下技術需要具備高度整合能力,長久以來都由強權國家把持;台灣則因為代工習慣養成,缺乏「系統整合」能力,難以發展,即使相關業者也常自比作「誤闖森林的小白兔」。

達見綜合工業董事長鄭祺耀以油壓缸為例指出,台灣製造的油壓缸必須先輸出到日本,再由日本以翻倍的價格賣回台灣船廠,只因為船上系統是由日本整合。

海洋科技產業雖是陸上產業延伸,但克服水下技術後,就能成為市場上高單價、高品質的商品。中山大學海下海物所所長王兆璋也認為,目前雖然仍由強權國家把持,台灣廠商若能補足「系統整合」,就不會賣出去的產品被換個標籤後,價格就倍增。

財團法人船舶暨海洋產業研發中心執行長柯永澤表示,「系統整合」確實多是強權國家在從事,台灣則因形成「代工習慣」難以調整,但船舶中心的任務就是要協助產業界進行相關系統整合。

本次研發「水下環境監控系統」的專案主持人湛翔智說,這套系統成功整合海流儀、波浪計、海水鹽溫深度計,水下噪音計及海底地震儀等5項測量儀器,預期可用以降低離岸風場建置與營運維護的風險。雖然國內需求多為政府標案,市場規模不大,國外市場透明度低,技術又由歐美領先,但現階段仍大有可為。

湛翔智進一步表示,負責開發維護離岸風電的水下遙控載具(ROV)的市場規模已達750億台幣,且規格漸趨明確,未來金屬零件製造、推進器、電子電機技術、五金精密加工等傳統產業,都可微幅調整後應用於大型工作級水下遙控載具;尤其將台灣零組件供應鏈整合,進而到大型裝備整合,未來應可觸及國內外市場應用端。

自98年開始研發水下遙控載具的「玉豐海洋科儀公司」總經理則有信心的表示,水下載具是高度系統整合性的產品,玉豐海洋科儀目前也已進入商業化階段,他們有信心在領域內有所突破;目前該公司整套ROC自製率高達90%,測試深度可達海下8,000公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