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我帶著孩子回到台灣》

醒報編輯 2025/10/16 17:43 點閱 214 次

「我想讓大兒子和我自己,生活在一個能感受到多一點幸福的環境中。」來自日本的近藤弥生子,因為種種原因跨海來到台灣,原本以為只是異鄉生活的開始,沒想到會在台灣人的日常裡,漸漸發現無數有趣又陌生的細節……不僅與這片土地結下難以割捨的緣分,也在每個「理所當然」的背後,發掘台灣與日本截然不同的處事邏輯與文化價值。

當我接受日本方面關於台灣主題的採訪時,最頭疼的地方就是他們問說:「在台灣的話,大家對這件事情會有什麼看法」。為什麼我會如此困擾?因為台灣社會帶有多元色彩,無法僅用一句話概括「大家普遍都是這麼看的」。這種斬釘截鐵式的回答,實在很難成立。

各人需求不相同

就拿營養午餐來說,大兒子就讀的小學有兩種午餐方式可以選:一是「自己帶便當」、一是「訂營養午餐」,提供家長做選擇。另外,在台灣的公家機關填寫資料時,大多數表格的性別欄還會有除了「男/女」之外的其他選項。從此處就能感受到「每個人的需求不盡相同,這原本就是理所當然」。

台灣的個人職涯亦是如此,不會有那種:「你理所當然應該具有這樣的經驗。」而且台灣也不像日本有「在學時面試,一畢業就進公司」的觀念,台灣的學生不論是在學還是畢業後,都沒有「一畢業就應該上班」的理所當然氛圍。大學畢業後選擇就讀研究所的人,或是利用度假打工制度出國的人亦不在少數。

今後要選擇進哪個業界等等的就業活動,每個人都可以在畢業後按照自己的步調進行。我就聽我先生說過,他因為雷曼金融風暴的關係,從陷入經營危機的公司自主離職。從那時候起,過了大約半年領打工日薪糊口的日子之後,他便利用打工度假的制度前往日本。

社會的理所當然

日本社會中有一種類似同儕壓力的效應存在,我們得去符合「社會認定的理所當然」,例如「身為社會人士必須要有正職工作」、「女性就應該要化妝」等。相對於日本,台灣社會卻能接受「你也可以有不同的做法」。

以前我曾和社會新鮮人同事去拜訪客戶,拜訪結束後,她向對方借用洗手間。沒想到她在洗手間裡把原本身上穿的套裝換成便服,甚至連妝都卸了。對於她的這些舉動,我有點吃驚。當時她說:「我不喜歡穿套裝也不愛化妝」。我當下心想:「反正拜訪也已經結束了,又有何不可呢?」——看來,那個時候腦海中會浮現出這種想法的我,或許已經相當台灣化了吧。

「學中文」大課題

對我而言,「學中文」是過去我在台灣工作時的最大課題。雖然說採用「邊做邊學」的方法在聽力方面還可以,但是如果口說不行的話,無論做什麼事都要麻煩別人,而且在工作和生活上也無法有效溝通。因此,我就跟公司的同事「交換語言(兩位母語不同的人士,互相教授對方自己的語言)」。

外國語言學習者經常會藉助這種練習法,來互相學習彼此的語言。我們大概在下班後的一個小時左右裡,我教同事日文、同事教我中文。然後上課時,我就請別人幫忙看一下大兒子。

每隔幾個月,就由另外一位同事與我上課。最後真正和我「交換語言」的,是擔任設計師工作的林橋。於是,我帶著大兒子和為人熱心又很疼小孩的她,每週一次約在百貨公司的地下美食街,三人一起邊吃晚餐邊上語言課。大兒子也很黏林橋,上課時總愛和她坐在一起。

給別人添麻煩

我們上課內容的主題五花八門,從工作上會使用到的中文,到當下的新聞時事都有。不過至今仍讓我難忘的,是林橋對一樁令人悲痛的新聞事件的反應。當時的事件是,有日本人在國外紛爭衝突區被挾持作為人質。一位人質的母親向大家表達歉意:「造成各位的麻煩,我由衷感到抱歉。

此外,由於她還在發言中提到:「請救我兒子一命!」結果引來日本社會大眾普遍的撻伐。我向林橋解釋這段內容時,她就嘀咕道:「如果是台灣歐巴醬的話,早就大聲嚷嚷『快救我兒子』了,才不會去管什麼麻不麻煩別人呢!」

事實也的確如此。在台灣的話,大家對「給別人添麻煩」這件事的看法並不像日本來得那麼負面。或者也可說台灣人有一種思維,那就是「人活在世界上沒有不麻煩別人的時候」、「大家互相幫忙」。

大家要有同理心

台灣新冠疫情期間,我不斷地看到有人呼籲「大家要有同理心」。會有這種呼籲是因為:「要是有人因為害怕被周圍的人責怪,而不敢說出自己已經染疫,這樣反而會無法抑制感染源。況且在這種狀況下,無論是誰染疫都不會令人感到意外,所以不要責怪染疫的人,大家應該要互相發揮同理心。」

說到同理心,最近也發生了一件事。我把在超市買的牛蒡,放進腳踏車籃載回家時,不曉得哪裡出了差錯,牛蒡竟然飛出去掉在馬路旁。等我騎過斑馬線後才發覺牛蒡不見了,於是想趕快調頭回去找。

當時的情況是,那條馬路的車流量很大,牛蒡就算隨時被車子輾過也不足為奇。因此在紅燈變綠前,我的心情不安又緊張,但沒想到司機們竟然全都刻意閃過我的牛蒡!所以綠燈亮後緊急撿回的牛蒡完全毫髮無傷。台灣社會怎麼會如此地富有同理心,真是太令人敬佩了。

經過這次的事情後,我再次確定互相麻煩、攜手生存的好處是無與倫比的。同時也在成為歐巴醬的修練路上,又邁進了一大步。

沒有同儕壓力?

我們這個世代的日本人,在成長期間總是被教導「不可以和別人不一樣」。然而當我開始在台灣工作之後,我從台灣人那種「自己和別人不一樣是理所當然的,你尊重我,我就尊重你」的就事論事態度,受到很大的刺激。

這當然也會根據個人、職場、業界而有所不同,但就我待過的媒體、行銷和IT等業界,只要能做出成績來,就能夠在關係比較不分下上的平等地位上交換彼此的意見。

雖然台灣的企業大多也採行由上而下的經營方式,但不知為何,我卻感覺不太到「同儕壓力」。每當碰到這種情況,我就會開始思考其中原因,後來也得出了一個自己推演的假設。

我的假設是,在這個面積大小與日本九州島相仿的小島上,歷史背景各自不同的人們一起在此生活。所以無論大家在職場或在學校中遇到背景不同的人時,便會自然以一種「各自的價值觀不同,原本就是理所當然」的態度去對待他人。

台灣的原住民

事實上,台灣社會是由許多不同族群團體組成。早先住在台灣的原住民,光只是政府承認的就有十六族之多,但其實還有很多,而且每一族也都擁有自己的傳統和文化。

不過,最先居住在台灣的原住民方面,則因為遭受到其他後來民族的屠殺和經濟壓榨等,而對這些後來民族抱持著一種負面的情感。其中有些部分也與日本關聯甚深。例如日治時期,原住民被禁止使用母語,結果導致文化在傳承上無以為繼。

二○一六年就任總統的蔡英文,就曾經代表台灣政府向原住民道歉:「對於過去四百年來,各位承受的苦痛和不公平待遇,我代表政府,向各位道歉。」她當時也說明了政府未來的做法—設置委員會,並定期針對相關法案的制定和政策進行協商等。

原住民豐富文化

荷蘭、西班牙、鄭成功、清朝、日本、然後是中華民國……。台灣的歷史是由一段段被長期統治形成的。在這種背景下,一路以來激烈的摸索著「我們是台灣人」、「到底什麼才叫做台灣人」等自我認同,如今大家又重新認識到原住民所擁有的獨特豐富文化。這種現象也反映在我大兒子的小學教科書裡。課文中除了不缺原住民的歷史,同時也介紹他們的生活智慧。

我們一家人去台灣東部花蓮旅行時,曾體驗過住在馬太鞍濕地阿美族人的生活智慧「巴拉告(一種捕魚方式。不僅友善生態系統,環境亦不會過度負荷)」。大兒子當時非常興奮的說:「這個我們在學校學過!」馬太鞍濕地除了「巴拉告」以外,也有能夠體驗阿美族工藝的設施,因此吸引了台灣各地許多遊客前來旅行體驗。

包含原住民等各族群的豐富文化都是台灣的一部分。這種觀念同時也已經滲透至台灣的文化界。台灣規模最大的音樂獎項「金曲獎」,自二○○三年第十四屆起,增設原住民語、客語、台灣本土語言台語(河洛話)等最佳演唱人獎項。

如果就我愛用的隨身物品來說,像名片夾和手機外殼都來自一個名為「Kamaro'an」的品牌。Kamaro'an的品牌發展重心在於製作融合阿美族悠久傳統工藝的產品。他們的產品亦備受國際矚目,在MoMA(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的藝術禮品店裡也有販售。

本省人與外省人

除了原住民以外,應該也有很多人知道,早日的台灣還有一段「外省人」和「本省人」強烈對立的年代。但在這座美麗的島嶼中長期生活後,不但通婚的情形日益增多,外省人第三、四代也陸續誕生,因此先前的對立情況在目前已日趨平緩。我從日常生活中也感受到這個現象。例如我的本省人朋友們有時會說:「那家外省人開的麵店很好吃喔!」就是其中之一。

雙方過去因為關係惡劣、以及某方嚴重被打壓,所以才會衍生出被加害者與加害者,僅自己人能理解的意識。生活在多元文化背景中的本省與外省台灣年輕人,或許在那一段歷史之後,今日的他們已自然而然的學習到和平共處的前提是,要先尊重對方所重視的情感。

台灣人溝通對話

另外,我覺得台灣人也很擅長溝通對話。因為利害關係不同的兩造,會從中找尋對方的「唯一底限」,並藉此取得「大致上的共識」。

以前我去唐鳳的辦公室訪問他時,同事們就曾提出原住民的議題來討論:「國家公園等同於自然保護區,但狩獵原本就是原住民本身的文化之一。不過狩獵文化卻與現行法律相牴觸,請問在法律上要如何釐清會比較好?」此外,還有在日本因為「白牌車違法」而無法取得合法的「Uber」,也在台灣利害關係者雙方的協調下,台灣Uber得以合法化。

我想今後的台灣,無論是政府還是民間單位,都會繼續維持這種多元性來打造一個民主化社會。我能夠每天身處其中觀察,不但學習良多,同時心情也很興奮。(宇欽/輯)

《那年,我帶著孩子回到台灣》
作者:近藤弥生子
出版社:大旗出版社

其他書訊:
《本心:問學人生》
作者:劉國瑞
出版社:釀出版

台裔科技人掀起的AI浪潮席捲全球,熟悉黃仁勳、蘇姿丰、梁見後的故事,就不能錯過劉國瑞!他從嘉義朴子的小村莊,一步步走到全球電子電機學術的最高殿堂,成為 IEEE 百年來首位華人總裁!想認識這位勇敢真誠、堅持不懈的頂尖學者,只能透過這本書!

本書講述了劉國瑞教授成長的人生歷程。劉教授秉持著傳承的信念,回歸當初立志成為科學家和工程師的本心,將其化為文字,為人們樹立榜樣。本書可以打開年輕學子的視野,激勵著新一代研究者,「繼續努力,直到他們無法忽視你」,突破偏見終獲肯定。

《在時代之上.與世界對話》
作者:丁希如, 邵冰如, 陳育晟
出版社:天下文化

工程是國家建設的基石、社會進步的動能。本書書寫了臺大工學院80年發展歷程中,於土木工程、機械與電機工程、水利工程、環境工程、材料工程、醫學工程等領域,持續提升教學品質與研究成果;培育出的專業人才,在台灣各階段皆扮演關鍵角色,對產業發展貢獻卓越。

臺大工學院從1945年起設立至今,不斷創造歷史,例如:建構台灣第一座拖航水槽、第一次由學生執行探空火箭試射計畫、參與第一座由國人獨力設計與建造的大型拱壩、催生台灣第一台迷你電腦等。臺大工學院不僅回應產業需求,更引領技術升級,與社會脈動緊密相連,見證且引領世代的變遷。

《安納托利亞的刺客》
作者:維特多.沙博爾夫斯基
出版社:衛城出版

這裡是土耳其,一個信仰比中東咖啡濃厚,認同比馬賽克磚複雜的國家,土耳其是矛盾與分裂的同義詞。在這片橫跨歐亞的土地上,信仰與慾望、傳統與現代、民主與獨裁,每天都經歷千百次衝撞。認同有如一把利刃,不僅割裂國土,還侵入日常,加深你我的矛盾歧見。

最厲害的說書人沙博爾夫斯基以人物為核心、衝突為燃料,帶領我們踏上一段充滿諷刺荒謬又無比真實的旅程。他寫下土耳其人的希望與失落,也思索這個國度未知的命運,這些經驗有如多彩的馬賽克碎片,共同拼湊出當代土耳其憂鬱的容顏。

捐款成為醒報天使

由於熱心人與支持者的捐款,醒報的深度報導與客觀評論都是免費閱讀的,希望你也能加入「醒報天使」的行列,小額支持。我們會寄給您抵稅收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