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說,每一座國家都有自己的心跳節奏,那麼,瓜地馬拉的心跳,跳得比我們慢一些,也更深一些。它從火山腳下傳來,從玉米田的風裡傳來,從馬雅人的眼神、街角的咖啡香、滿城飄散的咖啡香與祈禱聲中傳來。
本書作者曾是派駐瓜地馬拉的外交官,也是熱愛深度旅行與文化觀察的旅人。她用貼近土地的方式,走進這個對多數台灣人來說既陌生又親切的邦交國。從天神用玉米創造人的神話,到穿梭市集巷弄的織女身影;從卡貝樂炸雞的瘋狂魅力,到藏在古城與節慶中的馬雅靈魂,作者生動地描繪出在瓜地馬拉生活時的親身經歷,將那些旅人不容易看見、卻最能觸動人心的細節,一一寫下。
驅車要進到瓜國西部第二大城Xela之前,一定會經過一個醒目的大圓環,圓環中央是個巨大的雕像,一個背著簡單行裝的人,舉起右手,好像是要跟前方來人打招呼。下方一排字寫著「向Salcajá移民者致意」(Homenaja al emigrantes Salcajense)。
當地人把這裡叫做「移民者圓環」(Retonda de emigrantes Salcajá),是各路想要移民(偷渡)往北美的人的集合地點。大家在那裡結伴同行,圓環位在泛美1 號公路上,找個願意讓人搭便車的大卡車也相對較容易。
中美洲移民偷渡
我感到震驚。企圖非法偷渡的人,就這樣大喇喇地在馬路邊集結?而當地政府居然還做個雕塑藝術鼓勵他們?
事實上,自從美國總統川普在2018年大張旗鼓宣稱要在美墨邊境築牆防堵非法移民,移民新聞三不五時就會進入大眾視野。中美洲各國移民甚至組成大篷車隊(caravana),一行數千甚至上萬人,牽著小孩、背著娃娃,明目張膽地要直闖美墨邊界。
這樣的篷車隊很多從宏都拉斯或薩爾瓦多開始集結往北,進入瓜地馬拉匯集更多人,繼續往北進入墨西哥,目的地當然是美國。一路上,教會等慈善團體會提供餐點或住宿,卡車司機或是私人車輛會載送他們一程,甚至有時候,途經國的政府還會派巴士把他們送到下一個國境邊界上。
這一切似乎匪夷所思的事,為什麼對中美洲人而言是合情又合理呢?
一定要再去一次
我曾經在瓜國西部山區跟一位農民聊天。他告訴我,2年前他曾經付給人蛇1萬瓜幣(約新台幣4萬元)帶他去美國。這筆相當於他一年收入的鉅款,當然是跟村裡高利貸借的。前往美國的旅程非常驚險駭人,他們要徒步走過叢林、在黑夜中躲在小艇下渡過瓜墨邊境的奎爾科河。
穿越美墨邊境那一段更是可怕,他穿過美墨邊境圍籬後,在沙漠裡走了8天沒有水喝,差點死掉,所幸他活下來了。但沒想到,他抵達應許之地後才開始打工沒2個月,就被移民警察抓到遣返回國。不僅沒賺到錢,回到家鄉還背了巨大債務。問他還想去嗎?他堅定地說,等到他籌到錢,一定要再去一次。
依據2016年聯合國的統計資料,中美洲北三角國家(瓜宏薩)每100個人當中,有9個決心要離開。究竟是什麼巨大的推力跟拉力,讓這些農村青壯決定出走?
勞工無契約保障
瓜國近年來整體經濟持續成長,最低保障薪資也大幅提升到每月約4,000瓜幣(約新台幣13,600元),但瓜瓜國城鄉差距極大,這個經濟成長紅利跟最低保障薪資,對很多人、尤其是鄉下農民而言,是看得到吃不到。
瓜國有高達八成的勞工屬無契約保障的非正式經濟,不受勞工法規保護,也沒有勞健保等福利。2023年仍有高達50%的瓜國人口生活在貧窮線(每日可支配所得5.5美元)以下。
有一次,我在旅遊淡季到Nebaj鄉下農莊旅遊。農莊主人知道我對織品有興趣,便帶了某家Ixil族婦女編織的頭帶跟上衣給我挑選。我非常喜歡,就花了1,000多瓜幣(約新台幣4,000到5,000元)買了幾樣。農場主人事後跟我說,那位農婦拿到那筆錢時激動地哭了起來。因為那是她最近6個月以來第一筆現金收入啊!
瓜國的經濟驅力
依據非官方資訊,一個在美國的非法移民,如果每天工作10到13小時,一個月可以賺到2,500美元,是瓜國正式勞工的3倍,更可能比非正式勞工一年收入還高。一個非法移工在美國工作的收入,不僅可以養活在國內的一大家子,有時候甚至可以養活一個村子。
2023年,瓜國僑匯佔全國國內生產毛額20%,總額甚至超過瓜國咖啡、香蕉等大宗出口物資所創造的外匯收入,成為瓜國最重要的經濟驅力。
如果你到瓜國鄉下,常常可以看到新蓋好的房子外牆或樑柱上畫了美國國旗或是國徽。那是瓜國人感謝在美工作家人的貢獻,讓留在家鄉的人能過上好日子。「偉哉美利堅合眾國,哈利路亞!」
申請移民有困難?
除了美國強大的經濟吸引力之外,中美洲各國的社會問題也形成強大的推力。過去中美洲長期的內戰,逼得他們不得不遠走他鄉。2000年以來,偏鄉或是治安敗壞的城市邊緣,嚴重的暴力及犯罪也讓他們除了出走,別無選擇。
曾經看過一部紀錄片,一個14 歲的青少年被幫派強拉加入,威脅他如果不加入幫派就殺他全家。最後,媽媽只能帶著兒子連夜逃離自己的社區。瓜國北部也曾在2020 年發生過韓國宗教團體想要幫忙當地青少年脫離幫派,結果聚會所被幫派侵入,造成韓國志工一死一重傷的慘劇。
那,循正式管道申請移民不行嗎?我認識的一位旅行社司機,他出身瓜國小康家庭,但是大學二年級那年父親驟然病逝,他只好輟學頂替父親開遊覽車的工作,一肩扛起家計。
10餘年來,他尚稱穩定的收入終究不夠支付他的一家日常開銷,他開始登記申請加拿大的季節移工。但是加拿大申請程序跟要求文件十分繁瑣磨人,光翻譯跟認證就花了他不少時間跟資源,苦等了快2年,遲遲沒有任何消息。
北三角繁榮計畫
讓美國政府頭痛不已的移民問題,其根源所在,美國政府其實心知肚明。如果在家鄉可以安居樂業,有誰想要離鄉背井呢?與其建築萬里長城般的高牆來防堵非法偷渡客,還不如協助這些移出國打造可以安居樂業的家園。
2016年美國與瓜宏薩三國政府合作推出「北三角繁榮計畫」(Plan Alianza para la prosperidad del Triángulo Norte,PAPTN),協助瓜、宏、薩三國提升青年教育、創造就業機會,強化政府透明度及增進司法效能。但,要靠一個5年計畫改善一個國家的整體政經社會談何容易。
依據瓜國外交部統計,目前有290萬瓜國人住在美國各州,但是一般推估,實際數字可能在350到400萬之譜。瓜國國內人口約1,800萬,也就是說,幾乎每5個瓜人,就有1個在美國。
離鄉背井為生計
為了生計離鄉背井,其實我們並不陌生。我們常常聽到來台灣打工的印尼移工,來台灣一趟,回印尼鄉下可以買一塊地,蓋個房子,或是做個小生意。
台灣60、70年代產業轉型時,許多我們父執輩也是從南部上來台北打拼,先投靠親友蝸居三重、永和、新莊,找個學徒或是打工機會,存了點錢就是寄回家裡補貼家用。掙扎著泅泳向幸福的彼岸,誰不是呢?
而我動筆寫下這篇文章的此時,公寓旁的工地不時傳來我聽不懂的外語交談聲,彷彿是為了讓週末工作的心情好過些,音樂高分貝地放送著,這時音響傳出了齊秦的「大約在冬季」。
大約在冬季
這首台灣家喻戶曉的歌,我不知聽過多少回了,今天我才第一次發現:這不正是一首描述移民離鄉的情歌嗎?
「輕輕的我將離開你,請將眼角的淚拭去。漫漫長夜裡,未來日子裡,親愛的你別為我哭泣……。你問我何時歸故里,我也輕聲地問自己。不是在此時,不知在何時,我想大約會是在冬季。」(宇欽/輯)
《聽見瓜地馬拉的心跳》
作者:吳毓珮
出版社:商周出版
其他書訊:
《在遺忘之前 一屋邨一故事》
作者:林喜兒
出版社:生活書房
要書寫香港故事,公共屋邨從不能缺席,大概是因為我們過去又或現在的生活,或多或少都會跟公屋有著千絲萬縷的關連。然後,你會發覺,身在香港,穿梭屋邨,我們是被歷史包圍,歷史就在腳下。作者祈盼藉著本書,重構歷史場景,結伴走進屋邨,說說不同層面的香港故事。
本書是一本以公屋為主軸的香港故事書。作者以公屋作藍本,不止於緬懷昔日的美好時光,更會記下屋邨土地的變化,重溫社會民生事件,談談社區空間。希望的是,更能立體地呈現香港的歷史,反映當時的社會狀態。
《學而實習之:編輯的成長攻略》
作者:李志宏, 張晏瑞
出版社:萬卷樓
從課堂走向職場,從理想到現實。每本書的封底,不只是一個句點,更是一個開始。本書帶你揭開書中的另一面──編輯、印刷、設計、行銷,這些藏身幕後的角色如何共同塑造一本書?我們以實習生的身分進入出版業,試著拼湊出一幅完整的書籍藍圖。
這裡有無數不為人知的細節與挑戰,有書籍從手稿到成品的每個環節,有從編輯技巧的摸索到與業界大咖的對談,有從校稿桌的疲憊到成書的喜悅──這是一場關於文字與夢想的冒險,也是出版新人的一段真實記錄。通過這本書,跟隨我們的腳步,一起探險,認識書籍背後的另一面。
《烏克蘭,請記得我:戰爭中的證言》
作者:喬治.巴特勒
出版社:天培
當身在戰火中的烏克蘭人民願意開口述說,藝術家同時也是戰爭報導者喬治.巴特勒,以文字與畫筆,在這些脆弱的時刻收集不同語言的故事。更令人難過的是,一年後他再度採訪這些人時,他們的煩惱焦慮絲毫沒有減輕。悲傷依然可觸,痛苦依然可見。他們對未來仍有希望與期待,但這些希望正在混亂中逐漸消失。
在戰地報導中,真相難以捉摸,它必須被追尋、檢驗、剖析。烏克蘭戰爭可能是歷史上記錄最詳盡的戰爭,但是,儘管科技如此先進,我們依然難以定義「真相」是什麼。這場爭戰中存在著許多「真相」,必須有更多的人看見、理解。透過這本書,當他們知道世界上有人得知他們的遭遇、並能感受他們的哀傷與堅持,或許能讓他們因此感到寬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