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者心)見微知著或以偏概全?

施壽全 / 醫師 2025/11/24 17:02 點閱 72 次

台灣就醫環境「可近性」極佳,這是別國無法比擬的。雖然有些名醫的號很難掛,但病人想看什麼醫院或想掛哪位醫師,制度上並沒什麼限制,頂多就是多加點錢而已,但許多人對此根本不在乎。

貨比三家與第二意見

有人買東西是「貨比三家」,台灣看病也有類似情形。有些人就醫心態是hospital shopping,與醫療強調的徵詢「第二意見」不可同日而語。也所以,不同醫院或醫療人員,也就會被拿來相互評比。雖然人體變數很多,醫療結果不能與「東西好吃嗎」與「衣服好看嗎」相提並論,但在人權高漲的時代,「消費者」要這樣做,專業人員也莫可奈何。

所以,診療上接觸到從他院轉來的病人並不少見。這些病人有些是病情複雜而從基層轉診,有時則是對他院診療結果不滿意。而令人感到驚訝與憂心的是,他們在敘述就診過程中的不愉快,常常並非說某某醫療人員如何如何,而是抱怨:「某某醫院,怎麼這樣子?!」

你們醫院怎麼這樣!

有時在應酬場合遇見朋友,提起醫院,也偶而會聽到他們在醫院就診的狀況,若有不滿,也往往不針對個人,卻是說:「你們醫院,怎麼這樣子?!」

天下沒有十全十美的個人,當然也沒有十全十美的團體。公平來說,個人不行,絕不代表整個團體有問題,但如今的社會風氣,卻正在顛覆這個最基本的邏輯。於是,某團體的某個「個人」出了差錯,透過網路平台綿密不斷的渲染放大,就會變成了整個「團體」的罪過。

個人差錯 團體罪過

社會最大的團體是「國家」,狀況也一樣。某個部會的某人或某幾個人講錯話或做錯事,就會被歸責到領導人。這樣的狀況,究竟是代表從一個螺絲鬆了,「見微知著」,推論出機器已百病叢生,或者只是「以偏概全」的刻意操作,有時須視個案來龍去脈而定,無法一概而論。

不過,政治風水是可能輪流轉的。過去反對黨以見縫插針、無限上綱的手法抨擊執政黨,位置對調之後,報應回到自己身上,恐怕也就是剛剛好而已吧。

羅馬書12:19親愛的弟兄,不要自己伸冤,寧可讓步,聽憑主怒,因為經上記著,『主說:伸冤在我,我必報應。』

捐款成為醒報天使

由於熱心人與支持者的捐款,醒報的深度報導與客觀評論都是免費閱讀的,希望你也能加入「醒報天使」的行列,小額支持。我們會寄給您抵稅收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