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者心) 為什麼長期住院?

施壽全 / 醫師 2025/09/21 14:54 點閱 278 次

對於在大型醫院住院的病人,醫療品質的評估中,有兩個指標頗受到關注,分別是「長期住院率」與「近期再入院率」。前者指的是住院超過30天者,後者則是出院後,於14天內再住院者。

住院超過一個月的病

主要是一些病情難以完全掌控的內科疾病,通常包括晚期癌症接受治療(積極性或緩和性)、慢性心臟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病合併續性發感染、腦血管或中樞神經病變的後遺症,以及某些外科急性病,原本有預期的住院期限,處理結果卻出現意外狀況等等,就可能導致住院時間超過一個月。

而也正是上述這些疾病,好不容易控制到稍微穩定可以出院了,卻又因為種種因素,再次急性發作或出現不穩狀況,所以出院後不到兩周,又再度入院了。因此,此兩項指標可以說是「相互矛盾」的。

醫院努力改善長期住院率,督促病人盡快出院,卻可能因為病況其實沒有完全穩定(事實上也不可能完全穩定),導致近期再住院率提高。相反的,為了減少近期再住院率,病人出院前必須盡量做好準備,但如此也就可能造成住院日的延長。

健保未限定住院日

有些醫院在管理上,因為有長期住院率的指標在做監控,所以可能會告訴病人,超過30天,健保就不可以再住院了。其實這不是正確的訊息,健保事實上並未管制病人住院住多久,只有規定超長住院,部分負擔需要提高。但住院太久的案例,申報送到健保署,被核刪住院天數的機率就會提高,導致醫院或醫師必須「找一些理由」要求病人出院。

對於需要長期照顧的病人,目前的運作機制是,可以轉到下階醫院或長照機構,但「下轉」也可能因病人或家屬「抗拒」,或雙方機構溝通不良而無法順利進行。也有病情始終未見起色,下轉後過不久,又被送回來原醫院住院的情形,以至於造成近期再住院率,始終難以見到明顯的進步。

最好的醫療品質,當然是「長期住院率」與「近期再入院率」都盡量少,但真實的運作狀況,卻很難達到此種理想狀態。這當然部分是醫療能力的極限所致,但健康保險畢竟無法提供永無止境的資源,也是難以否認的原因之一。

捐款成為醒報天使

由於熱心人與支持者的捐款,醒報的深度報導與客觀評論都是免費閱讀的,希望你也能加入「醒報天使」的行列,小額支持。我們會寄給您抵稅收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