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研隨筆》別讓中產階級沉淪 波及社會韌性

戴肇洋 2025/09/08 14:09 點閱 332 次
最富有的家庭持有股票、基金淨額接近三千萬元,最貧窮的家庭僅有75萬元,其差距高達40倍。(網路截圖)
最富有的家庭持有股票、基金淨額接近三千萬元,最貧窮的家庭僅有75萬元,其差距高達40倍。(網路截圖)

最近,主計總處公佈「2024年家庭收支調查」,其中最為受到矚目的是,長期以來政府採取家庭所得「前20%」與「後20%」的比率,以衡量高低所得差距之分配變化。
依據主計總處被稱為衡量貧富差距的五等分位資料統計顯示,最近十年(2015~2024)以來,其倍數始終落在6.1左右。雖在表面上說明台灣家庭所得不均程度沒有擴大,但在事實上與社會各界之感受有所不同。

財富分配資料睽違30年

儘管主計總處每年在進行「國富調查」統計的同時,皆有公佈「平均」家庭財富資料;然而可惜的是,並未針對較能夠反映社會結構「均富」指標的「家庭財富」分配變化加以分析。亦即在2024年4月主計總處睽違30年再度公佈「家庭財富(資產淨值)」分配統計前,我們根本無法掌握富人和窮人之間的距離,更別奢求藉此瞭解社會結構真相。

若從2024年4月主計總處公佈2021年「家庭財富」分配統計加以觀察,除了呈現前20%第五等分位家庭財富,是後20%第一等分位的66.9倍,較1991年的16.8倍大幅提高之外,長期扮演「社會韌性」支柱角色的第三等分位、第四等分位之「中產階級」家庭財富合計僅占三成,較1991年的38%,減少8個百分點,若與第五等分位家庭財富占比從49.71%成長到62.68%,增加12.97個百分點進行比較,顯然社會財富逐漸集中第五等分位家庭。

貧富差距持續擴大

其次,再就家庭財富內容進行分析,最富有的第五等分位家庭與其他等分位家庭之比較,其中較大的差距是股票、基金、存款等金融資產淨額,以及房地資產淨額。例如:最富有的家庭持有股票、基金淨額接近三千萬元,最貧窮的家庭僅有75萬元,其差距高達40倍;若與中產階級第三等分位221萬元、第四等分位503萬元比較,其差距分別達到14倍、6倍。

至於房地資產方面,最富有的家庭淨額1480萬元,若與第三等分位332萬、第四等分位541萬元比較,其差距則是分別接近5倍、3倍。
在此同時,我們之所以需要瞭解財富分配的嚴重失衡,乃是一個社會結構如果呈現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現象,長期勢必對國家的治理造成威脅。誠如許多學者專家分析指出,中產階級不斷消失所延伸的效應包括:從消費需求下降影響經濟成長,至貧富差距加劇擴大收入不均怨懟,進而造成社會更不穩定,甚至導致政治動盪,其風險不容小覷。

挽救中產階級 重中之重

也就是說,台灣過去30年期間最富有的家庭財富持續增加,不但讓中產階級消失八個百分點,而且讓第一、二等分位屬於較貧窮的家庭財富占比減少,此一現象在無形中將會衝擊台灣社會韌性。面對中產階級所衍生的擔憂,其中最為關鍵的挑戰莫過於,如何提高整體受雇員工薪資水準。

很顯然地,面對國際經濟劇變之下,政府未來在產業政策選擇上,除了必須從附加價值與全球競爭力的高低,規劃不同產業屬性,加強扶持具有附加價值或競爭力其中之一條件產業,藉此培養更多高薪就業機會之外,同時透過所增加的稅收厚植社會福利,以填補低附加價值、低競爭力產業之負擔。唯有如此,始能避免中產階級沉淪波及台灣社會韌性。

捐款成為醒報天使

由於熱心人與支持者的捐款,醒報的深度報導與客觀評論都是免費閱讀的,希望你也能加入「醒報天使」的行列,小額支持。我們會寄給您抵稅收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