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研隨筆)治國願景亮麗 莫忘社會沉疴

戴肇洋 2025/10/13 13:27 點閱 214 次

在今年慶祝國慶大會中,總統賴清德以「變局中奮起的新台灣」為主軸發表演說。從極其華麗詞藻、口號願景的內容堆疊可以發現,賴總統已意識到大罷免運動大失敗的劣勢之下,避免針對目前國內、外較為迫切的環保、能源問題,以及各界頗擔憂的台灣未來與兩岸危機進行論述,而是將核心轉為經濟與民生議題,希望藉此擺脫執政不利困境。

願景亮麗難激發共鳴

亦即賴總統在國慶演說中,除了指出今年台灣經濟成長將上調至5.1%,人均所得歷經20餘年再度超越南韓之外,未來擴大AI產業投資,建立台灣為全球五大算力中心之一,以及加強量子科技、矽光子與機器人三大關鍵技術研發,打造台灣為亞洲資產管理中心;另一方面,則是針對年輕族群提供包括:免除高中學費、補助私立大學學生學雜費、免除單身租屋所得稅、育兒津貼等政策。

在此同時,從賴總統的論述內容加以觀察,雖琳瑯滿目、令人目不暇給,但整體而言屬於競選、大開支票模式,似乎難以撼動民眾,無法有所感受。也就是說,在宣揚治國願景的同時,並未從近年以來民眾在生活上面對的困境,以苦民所苦的感受,提供妥適解決之道。

社會沉疴並未消弭

其一,低薪讓年輕族群相對挫折感。國內年輕族群所存在的低薪問題,並非始於今日,而是可以溯自網路經濟泡沫結束之後迄今。儘管此一期間實質經常性薪資突破多年橫亙在前門檻,然而隨著通膨陰霾徘徊,造成實質經常性薪資陷入「停滯」泥沼。由此顯示,政府過去幾年透過拉抬最低工資,或是鼓勵企業加薪,尚未有效解決低薪困境。

其二,高房價讓無殼族群相對無力感。20餘年以來,居住正義是政府聚焦的政策之一。儘管政府實施「房地合一」稅制,同時適逢房市周期循環,曾經讓飆高的房價略為緩和;然而隨著台商資金回流,加上營造成本上揚,最近幾年房價不斷創下新高。此意味著,政府透過房貸融資信用管制、興建社會住宅、推出購屋優惠利率、提供租屋補貼手段,並未有效抑制偏高房價。

其三,勞務報酬下降讓受雇族群相對剝奪感。依據主計總處「勞務報酬占國內生產毛額之比重」資料顯示,受雇人員勞務報酬占比從2012年的45.77%略為下降至2023年的44.31%,相對同一期間企業營業盈餘占比,從31.82%持續增加至36.41%。此意味著,國內受雇人員未能同步分享經濟成長果實,勞務報酬分配偏重企業現象,並未有效提高勞工分配占比。

其四,貧富差距惡化讓弱勢家庭相對貧窮感。國內家庭所得五等分位在政府租稅改革下,於2001年升至6.39倍後迄今皆在6.10倍左右。不過,若以2024年4月主計總處睽違30年之後再度公布「2022年家庭財富(資產淨值)」分配統計觀察,前20%家庭財富是後20%的66.9倍,較1991年的16.8倍大幅提高。由此顯示,政府租稅改革似乎偏愛富者,讓社會資產日益集中於少數家庭,並未有效排除貧者夢魘。

謙卑解決民眾恐懼

在慶祝國慶的同時,我們無不希望政府,與其不斷宣揚治國願景,不如謙卑解決民眾在生活上所存在的恐懼。畢竟,這些已日積月累的社會沉疴,一旦不斷暈染,造成世代之間持續對立,不但將會重創社會凝聚力量,而且可能波及經濟成長動能。這些已長期橫亙在前的威脅,如果政府再三忽略,其所衍生的後續效應,不容小覷。

捐款成為醒報天使

由於熱心人與支持者的捐款,醒報的深度報導與客觀評論都是免費閱讀的,希望你也能加入「醒報天使」的行列,小額支持。我們會寄給您抵稅收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