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論衡)世界新變局下,台灣的發展挑戰與機遇

林建甫 2025/08/31 19:58 點閱 141 次
未來的台灣不應只是地緣競爭的附庸,而應成為全球多極化秩序中的積極參與者與制度創新者。(網路截圖)
未來的台灣不應只是地緣競爭的附庸,而應成為全球多極化秩序中的積極參與者與制度創新者。(網路截圖)

當前世界正處於劇烈變動的十字路口,地緣政治、經濟秩序與全球治理架構皆面臨重塑。台灣作為高度外貿依賴的開放型經濟體,長期處於美中角力的交會點,在此新局勢下既面臨嚴峻挑戰,也蘊藏深遠機遇。

美國退場與全球治理裂縫

冷戰結束後,美國長期主導全球秩序,在安全、金融與制度規範上具壓倒性影響力。然而近十年來,美國逐步淡出多邊主義舞台,從退出《巴黎氣候協定》到癱瘓WTO仲裁機制,其「退場」行為不僅削弱道德領導力,也撕裂全球治理的制度基礎。
美國不再願意承擔全球穩定的成本,反而將國內政治利益凌駕於國際責任之上,導致全球治理出現「領導真空」。此一真空未被其他強權有效填補,歐盟雖具制度優勢卻缺乏地緣影響力;中國雖積極推動「一帶一路」,但其治理模式與西方存在根本差異。結果是全球治理陷入碎片化與競爭性重組,各國被迫在混亂中尋求自保。

全球化轉型與多極化興起

全球化並未終結,但其形式與重心正在轉變。過去三十年,全球化以美國為核心,推動資本與技術自由流動,形成以美元體系為主導的經濟秩序。如今,隨著美國「退群」與地緣風險升高,全球化正朝向多極分散。
俄烏戰爭、美中科技戰等事件加速供應鏈重組與地緣經濟區域化。中國、印度、東盟、非洲等新興市場逐漸成為全球成長引擎,南方國家在全球GDP中的占比持續上升。數位貨幣、區域貿易協定與本地化製造興起,使全球化不再是單向的西方輸出,而是多元制度的競逐。
在此背景下,全球治理不再由單一霸權主導,而是多極力量交錯競合。各國尋求「去風險化」與「去依賴化」,建立自主供應鏈與區域聯盟。這種多極化趨勢雖帶來制度摩擦,但也為中型國家創造更多戰略空間。

台灣的地緣困境與策略選擇

台灣在綠色政府執政期間奉行「親美抗中」策略,在安全與意識形態上與美國深度綁定。然而,美方支持背後的利益交換與結構性壓力日益明顯,從晶片法案到供應鏈重組,台灣企業被要求配合美國戰略部署,甚至犧牲自身利益。
與此同時,台灣與中國的經濟關係也因政治緊張而急速斷裂。兩岸貿易曾占台灣出口近四成,如今面臨供應鏈中斷與市場萎縮。台灣陷入「兩面受壓」的局勢,既無法完全依賴美國,也難以重建與中國的經濟互信。
更嚴峻的是,台灣在全球南方的布局相對薄弱,外交困境限制其在新興市場的能見度與影響力。若無法突破既有框架,台灣將難以在新秩序中取得主動權。

在裂縫中尋找定位

世界新變局下,台灣面臨的挑戰不僅是地緣政治的壓力,更是制度韌性與國際定位的考驗。台灣應擴大戰略視野,推動「多元平衡」外交與經濟政策,深化與美國合作的同時,積極拓展與歐盟、印度、東南亞、非洲及拉美的連結。
台灣亦應強化技術優勢與制度韌性,成為全球供應鏈中不可替代的節點。在全球南方崛起的背景下,台灣可透過技術協助與產業合作建立實質影響力,突破外交困境。未來的台灣不應只是地緣競爭的附庸,而應成為全球多極化秩序中的積極參與者與制度創新者。

捐款成為醒報天使

由於熱心人與支持者的捐款,醒報的深度報導與客觀評論都是免費閱讀的,希望你也能加入「醒報天使」的行列,小額支持。我們會寄給您抵稅收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