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端亡魂:往生者的數位個資與AI時代的生命思考》

醒報編輯 2025/07/22 19:00 點閱 102 次

人一旦過世,我們留在雲端的數位個資會發生什麼事?二十一世紀走到第二個十年,如今絕大多數人的一生,都會有許多事情是在線上大量發生。但你我可能都不曉得,這些數位遺物將在我們死後展開新生。無論是誰掌握這些數位檔案,勢必都將帶來巨大的政治經濟及社會影響。如何處理數位遺物,因此成為與所有人都密切相關的課題。

一本超前部署的思考指南,帶領讀者理解網路個資及數位遺物的重要性,重新思考生者及死者之間的關係,以及如何在一切數位遺物都被不負責任地壟斷及營利之前,重新奪回對過去、現在及未來的主導權。本書想探討的,就是這樣一個日益迫切的問題:我們究竟該如何處理這些數位痕跡?是要想盡可能銷毀,還是設法重建再利用?「誰」又有權力決定?

在數位媒體時代,留下記錄成了社會常態。幾乎所有事情都會留下痕跡,不管有意或無意。我們用來溝通的社群平臺會追蹤所有行為模式和社會互動,娛樂用的串流服務會記住我們的音樂和電影愛好,信用卡會記錄我們的消費模式,Google約兩百五十萬台伺服器當中的某一台則會儲存我們的搜尋紀錄。即便是「離線」活動最後還是會存進伺服器。許多應用程式每兩秒就會傳送地理位置訊號,幾乎完美記錄使用者的去向。

舉例來說,每台iPhone都預先安裝了名為「健康」的應用程式,自動追蹤使用者走的每一步並記錄在雲端。如果你是一位蘋果手機使用者,世上某處存有一份數據檔案,可以相當精準地描繪出這些年來你有多健康(或不健康)。不論你是否頻繁使用網際網路,生活製造的數據只會不停增長,逐漸成形的數位影子只會跟你愈來愈像。

即便是最少接觸網際網路的使用者,留下的個資都比林布蘭和貝多芬還要多。如同林布蘭畫作的模式可以被複製,我們的數位遺物也一樣,只是細節更多罷了。一個人的性格可以從留下的數據中確實「提取」出來,甚至還有一個專門提供這項服務的產業正在興起。

數位虛擬代理人

麻省理工學院新創的公司「Eterni.me」就替使用者提供虛擬代理人,這些代理人根據使用者自己的設定檔建成,其談吐、外貌、行為就如同使用者本人。理論上,這名人造代理人可以讓使用者獲得「虛擬永生」,甚至和後代聊天。

這聽來或許比較像科幻小說而不是現實世界,但「往生後即自動存在於線上雲端」並非什麼遙不可及的未來幻夢,更不需要多頂尖的科技。這其實是一個逐漸普及的現象,多數都只要行動裝置便能運作,通常會和世界各種宗教文化習俗搭配。

想想那些愈來愈熱門的伊斯蘭教祈禱應用程式,這些新興服務會從訂閱用戶的社群媒體中自動發送祈禱詞:只要訂閱,該應用程式就會替用戶打理好一切線上宗教參與,通常還會明確承諾在使用者死後繼續張貼祈禱詞。

這些應用程式每天產生數百萬條自動推文,而且愈來愈多是由死者張貼。這些推文不見得都會明確標示自己來自往生後的世界,因為張貼的個人檔案就跟在世時沒有兩樣。你很可能已經看過亡者張貼的線上內容,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持續不斷的「可及性」

然而,最根本的轉變還不是死者獲得新的互動能力,而是持續不斷的「可及性」(accessibility)。如今,多數人都有一位或多位朋友離世,這些朋友的面孔持續在社群推播中出現,又或者是我們會為了尋求慰藉而重複觀看他們的照片和舊訊息。與墳墓或實體照片不同,數位遺物幾乎隨處可得,而且擁有前所未見的資料精細程度。

舉例來說,我幾年前過世的祖父,其實依然在我身邊。只要我想,隨時都可以拿起手機打開Instagram,看他在瑞典山區滑雪的影片,聽他歡快的聲音,閱讀我們之間的對話,笑他在我那激動政治貼文下方留的諷刺言論──我甚至可以繼續在他的臉書Facebook動態牆上張貼圖文。

一部分的他依然在那,幾乎所有我認識的人往生後都是如此。在乙太網絡中,往生者依然存在,隨時在大家口袋裡待命,就在那些你認識也固定聊天的人旁邊。你在哪裡,死者就跟到哪裡。

數千年來頭一遭,生者可以透過網上互聯的資料庫,與死者住在相同的矩陣世界。曾經分隔此世和彼世的邊界,如今正在急速消融。往生者就在雲端,永遠不會離開,除非我們動手移除。

至親死者的帳號

本書將會解釋後死亡處境下浮現的道德、政治與經濟挑戰,沒有人能夠置身事外。我們不難從個人經驗中推想,對剛失去摯愛的人來說,處理往生者的數位存在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情,面對至親尤其艱難。

要是死者沒有留下密碼,又該如何撤下他們線上的帳戶和個人檔案呢?該如何告知線上連絡人這項死訊呢?死者的數位資產、訂閱、虛擬頭像又該如何處理?這些都不是能在散步時思考的輕鬆問題。這些問題通常會帶來十分嚇人的新挑戰,而我們對這些挑戰幾乎沒有任何準備。

不只如此,線上平臺很少會在設計時考量這些問題,這也代表要移除個人檔案或回報使用者過世時,得要面對不那麼好操作的介面——特別是對那些不熟悉應用程式和網站的高齡使用者而言。

除此之外,死者數位遺物的存在也造成一些更叩問道德本質的問題。一個人的線上存在應該在死後立即刪除嗎?又或者恰恰相反,保存才是最重要的呢?誰又有權決定?死者還有隱私權嗎?那些擁有並控制死者數據的公司又該負起怎樣的責任?而回答這些問題的責任,最終會落在我們每一個個人身上。

人口預測死亡數

但除了個人,我們集體的社會乃至於文明,也要共同面對這些問題,一起回應過往世代徘徊不去的存在。因為不論我們或我們的摯愛是否使用網路,所有人都會受到這些問題影響。

根據聯合國的人口預測,將近二十二億人預期會在接下來三十年內過世(本世紀結束前幾乎會有高達八十億人過世),許多人想必會留下相當龐大的資料。這些資料終將占滿我們日常聊天平臺的伺服器。

最快在2070年,臉書上的死者數量就可能會超越生者。如果網路持續按照現在的速度成長,到了本世紀末就會累積將近五十億過世使用者的個人檔案,而且幾乎遍布全世界。每一個社交網路平臺、每一個蒐集消費者資料的企業,都會面臨類似的未來。

有朝一日,使用者或消費者終將死亡。然後呢?臉書允許家屬移除過世者的個人檔案,或將其轉設為數位紀念帳號(只是暫時解方)。但萬一紀念帳號代理人也過世呢?隨著死者慢慢占滿伺服器,威脅到的正是平臺得靠廣告支撐的商業模式。所以問題依舊:要怎麼處理這些資料?應該如何處理這些資料?

數位遺物的集合

正如我會在本書裡再三強調,不論答案為何,其影響遠遠超過個人使用者的範疇。只要死者「打造文明」,這就是全體社會都要關心的事,不只是個人及其家屬的事。不同於過往的歷史資料,這些數位遺物的集合不單單只是二十一世紀初期生活的反映或呈現,它們正逐漸變成二十一世紀的生活本身。

歷史學家羅森史維克(Roy Rosenzweig)就曾警告:「我們最重要也最富想像力的數位典藏都為私人所有。」而這將會導致「過去的未來岌岌可危」。迄今過了二十個年頭,仍舊無人能證明他有錯。

數位資料愈來愈集中在少數幾家強大的私人企業手裡,導致權力不對等來到前所未有的新高。綜觀人類歷史,從來沒有這麼少數人握有這麼多過去的資訊,或是對其有這麼大的控制權,進而獲得形塑現在的龐大權力。這樣的不平衡只會逐漸擴大,帶來嚴重的政治威脅。

歐威爾(George Orwell)在名著《一九八四》警告道:「誰控制了過去,誰就掌握了未來。」如今數十年過去,控制過去的或許已不是歐威爾書中所說的邪惡政黨,而是單獨一家營利企業。如果Meta(舊稱臉書)、Google和其他幾間類似的公司繼續壟斷我們的數位過去,自然也不難想像這些公司會運用此一權力來促進自身的政經利益,無論有意或無意。

哪些遺物值得保留

企業掌控數位遺物還造成另一個問題,那就是如何挑選哪些遺物值得保留。與大眾的刻板印象相反,數位資料其實相當脆弱,稍有管理不當就會壞去或損毀。數位保存專家羅騰伯格(Jeff Rothenberg)如此總結:「數位資訊永流傳,但也可能只流傳五年,端看哪個先發生。」

檔案需要持續不斷的照料,才能維持可用可讀,好比持續更新檔案格式、汰換硬體、升級與整理系統,全部都是勞力密集的工作。由於資源有限,有些資料(或有些人的資料)就得被刪除。如此一來就需要某種標準來決定哪些資料「值得」留存,也需要一些原則來指引揀選過程。

遺憾的是,現在的制度不讓我們集體自問這些原則應該為何,因為如今我們的數位遺物,我們集體數位過往的構造物,主要是由私人營利企業擁有與控制。在營利企業眼中,只有一種價值算數,那就是利潤。

如果一家公司的資本累積落後競爭者,該公司注定一敗塗地。不論一家公司產生多少非貨幣價值(例如美麗、幸福、高尚),只要沒有帶來長期經濟成長,都注定難以存續。總之,如果我們交給這類產業來全權管理集體數位過往,那麼「該如何處理死者資料?」這個問題只會變成「哪些過去可以拿來賺錢?」

數位黑暗時代

人類正在冒險失去自身集體過往的存取權,落入檔案人員稱之為「數位黑暗時代」的下場。即使你近期沒有任何離世的計畫,即便你自己可能根本毫不在意死後其他人如何對待你的數位資料,你依舊得(或應該要)關心過去的未來。本書將會說明原因,以及該如何處理。

走筆至此想要強調的是,我們與亡者的關係正面臨重大轉變。不只攸關身後隱私或能否瀏覽往生親屬的臉書頁面,更涉及人類文明未來該如何處理自身的過去。應該如何安排數位遺物的管理方式?如何對集體數位遺物加強監管?我們對未來世代有哪些虧欠?誰又該負起責任?

這些都是倫理學上的大哉問,沒有任何明確答案。本書的目的並非為這些問題提供一翻兩瞪眼的解決方案。我反而會在論證中指出,要解決這些問題無卡單憑一人之力,而是得仰賴民主審議。如同所有重大政治議題,既沒有真正客觀的最佳解,也沒有解決方案能無視我們認為值得追求的目標。不論選擇哪條路途,都會滿布不同利害關係人的衝突。

檔案公民攜手同行

儘管如此,我還是會在本書最後指出可能的前行方向,引導讀者一邊緩解衝突,一邊持續前進。因為唯有一件事情千真萬確:不論選擇哪條路,我們都必須攜手同行。如何鞭策你我共有的人工環境,生者、亡者、未出世者全都脫不了干係。

承擔這份責任不只是因為我們使用社群媒體,或是我們想哀悼哪個個體,其實也是因為我們都是「檔案公民」(archeopolitans)——居住在檔案裡的市民,這些檔案其名為「人類」,目前還在繼續執行。我們必須學習如何與新形態的亡者共處,學習如何成為好的檔案公民。

我們有可能選擇主動將亡者從伺服器中移除,但就必須面對先移除誰的問題,以及如果沒有共識又該怎麼辦?我們也可能決定讓亡者再次走入日常生活,只是如此一來我們就必須對如何負擔成本、誰該負擔成本一事有所共識,尤其是數據儲存的碳足跡。我們當然也可能走向介於上述兩種極端之間的道路。重點是,我們得做出選擇。(宇欽/輯)

《雲端亡魂:往生者的數位個資與AI時代的生命思考》
作者:卡爾.歐曼
出版社:衛城出版

其他書訊:

《咖啡旅人美學筆記》
作者:臨風君
出版社:大溏

你的生活,是否也少不了一杯咖啡?在咖啡世界中浸淫40年的臨風君,從一包衣索比亞的生豆與咖啡結緣,除了品飲、烘煮,他更觀察到許多人的生活因為一杯咖啡而變得充實、有滋有味——為尋常生活、旅行、工作、職涯,甚至生命方向本身,指引了方向,結交了朋友,改善了人生。

本書不僅是咖啡知識的入門指南,更是咖啡文化、咖啡生活方式的解讀與實踐指南,內容包括世界各地的咖啡文化特色、咖啡烘焙與風味品鑒、咖啡豆的甄別與選擇、咖啡的沖泡與萃取、手沖咖啡的製作,以及咖啡師、時尚生活達人的咖啡生活體驗。

《銀光經濟:55個案例,開拓銀髮產業新藍海》
作者:約瑟夫.F.柯佛林
出版社:天下文化

長久以來,公部門與企業描繪的老人充滿刻板印象,社會價值觀把老年視為「負擔」而非「禮物」,相關政策或商品設計往往側重於「解決問題」而非鼓勵老人「享受生活」。然而,高齡政策備受爭議、企業則不得其門而入。銀髮商機看得到摸不著,問題究竟出在哪裡?

本書作者柯佛林為MIT年齡實驗室創辦人及主持人,深入研究銀光經濟二十年。他援引行為經濟學與最新科技,以及歐美五十幾項銀髮商品的成功與失敗案例,精闢分析:企業該如何精準掌握中高齡族群需求?銀光經濟的未來趨勢為何?哪些銀髮商品即將崛起、哪些很可能被市場淘汰?

《什麼是文明?》
作者:阿蘭.貢比耶
出版社:開學文化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我們如何理解文明的本質?本書深入探索文明的多樣性,揭示其如何影響人類的歷史、文化與價值觀。文明不僅是技術的進步或物質的累積,更是一種象徵性的表達,透過語言、藝術、宗教與習俗構築出群體的認同。本書帶領讀者思考文明的構成元素,並探討不同文明間的互動與碰撞。

當文明被視為普世規範時,是否會落入文化霸權的陷阱?當文明的相對性被推至極端,又是否意味著衝突無可避免?透過細緻的分析,本書提供了一個平衡的視角,幫助我們理解各種文明的發展邏輯,並在尊重多樣性的基礎上,共同尋找共存之道。這不僅是對「文明」一詞的定義探索,更是對我們自身文化處境的深刻省思。

捐款成為醒報天使

由於熱心人與支持者的捐款,醒報的深度報導與客觀評論都是免費閱讀的,希望你也能加入「醒報天使」的行列,小額支持。我們會寄給您抵稅收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