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者心)危機管理

施壽全 / 醫師 2025/07/22 13:32 點閱 136 次
危機訓練的第一課,就是人人都需要經常存有「危機意識」。(網路截圖)
危機訓練的第一課,就是人人都需要經常存有「危機意識」。(網路截圖)

無論是個人或團體,隨時都有面臨危機的可能。有人把團體遭遇的「危機」定義為:運作的效率減弱或功能障礙,伴隨名譽及財物的損失,甚或人員傷亡。對個人來說,危機的意涵也適用,而且因個人通常屬於團體,所以彼此很難不會相互影響。

常存「危機意識」

不論是什麼團體,共同可能面對的危機,包括工作倫理、職業安全、火災、天然災害(水災、地震等)、資訊安全與公關及媒體問題等。醫療院所則特別還有感染管制及輻射防護等危機。所以任何團體,一方面為順利運作,另方面則是要因應外界的要求與監督,常需要針對各式各樣的危機,進行模擬演練。

危機訓練的第一課,就是人人都需要經常存有「危機意識」。但意識強弱程度的妥適性,有時就是個不易訂定標準的難題。發生了事情,有人即刻感到事態嚴重,給予極高規格處理,結果最後卻白忙、窮緊張了一場。

相反的,也有人敏感度不夠,更不聽勸告,問題出了點端倪卻未加理會,然後狀況終於風起雲湧,雷電交加,這時再表態或處理,都已太遲了。主事者此時就常會遭到諸如「第一時間你在幹什麼?」「這幾天神隱哪裡去了」等等的譏諷。

8千多家門市歇業

2018年4月,全球知名的星巴克咖啡某分店,發生員工疑似種族歧視的事件,引發軒然大波。客觀來說,該企業架構本身,應不致於整體存有種族歧視的意識,事件顯然是少數個人的過失,但企業還是聲譽受損了。所幸經營高層迅速道歉,也不計營收損失,將八千多家門市歇業半天,進行教育,贏得了讚譽。
「個人過失」被渲染成「系統錯誤」或許無奈與冤枉,但轉換心境,坦誠以對,以明快的處置扭轉乾坤,順利度過危機,是個值得借鏡與效法的故事。

有備無患

這個社會有太多惟恐天下不亂的人,經常說謊造謠,到處爆料,搞得整個氛圍,簡直就是風聲鶴唳、草木皆兵了,讓人很感悲哀,卻也無可奈何。但即使如此,讓人措手不及的天災,考驗政府的執政能力,時不時就會爆發的職場安全與倫理悲劇,也不斷的提醒我們,的確不能對危機毫無警覺,隨時都應該有所準備。

捐款成為醒報天使

由於熱心人與支持者的捐款,醒報的深度報導與客觀評論都是免費閱讀的,希望你也能加入「醒報天使」的行列,小額支持。我們會寄給您抵稅收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