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櫥窗)如何打造一座新思維美術館?

簡秀枝 2025/07/14 14:18 點閱 278 次
李玉玲(左上圖)從2016年至2023年,擔任高雄市立美術館館長,重新定位高美館在台灣現、當代美術館的位置,提升了高美館的國際能見度。(圖為亞美館)(作者提供)
李玉玲(左上圖)從2016年至2023年,擔任高雄市立美術館館長,重新定位高美館在台灣現、當代美術館的位置,提升了高美館的國際能見度。(圖為亞美館)(作者提供)

中醫大、亞大雙館美術館館長李玉玲(1963-)9日晚間在劉培森建築事務所分享心得與夢想,教育、健康與永續,是她參與美術館經營的終極關懷。

李玉玲引述巴黎龐畢度中心創始館長蓬圖斯•於爾丹(Pontus Hulten,1924-2006)的經曲名言「博物館不是為了詮釋,而是為了夢想與興奮。未來的美術館不管在形態上或經營方式,不單單是新形式,而是新思維。

6座美術館為例

李玉玲以當年論文申述的6座國際新型態美術館國際案例,作為借鏡,分別是:顛覆建築美學的龐畢度藝術中心、振興城市經濟的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融入市民生活的金澤21世紀美術館、以營運策略擦亮百年品牌的泰德國家畫廊、翻轉城市文化軸線的日本東京森美術館、與以多元文化獨幟一格的法國國家凱布朗利博物館。

李玉玲是國內少見精通中 ,英、日、閩南語,跨越哲學、藝術與建築的將才,學養經歷豐富。她最早進入台灣大學哲學系,轉外國語言學系取得學士學位,出任臺北市立美術館展覽組長,之後赴笈日本,花了4年時間,取得日本上智大學比較文化學系碩士,再轉往美國留學,取得美國紐約大學藝術學院現代、當代藝術史暨建築史博士。

她提出3大假設

前後花12年完成的學術論文《當代藝術館的空間化策略-日本新機構研究》,成為李玉玲思考21世紀當代美術館的主軸,因而提出3大假設,分別是空間體驗(Spatial Experience)、委託創作(Commissioned Work)以及合作系統)Collarorstive. System )。

在人生最精華的過程中,她提及美國紐約大學藝術學院建築史教授讓-路易‧科恩 (Jean-Louis Cohen,1949-2023)心胸寬闊,給予她開放的視野,讓她以亞洲日本6個館博機構作研究,漫長而紮實的耕耘中,形塑她的思維也奠定她的信念。

推廣台新藝術奬

返台後,除了北美館經歷外,在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藝術總監,讓她在藝企合作中,推廣台新藝術奬,以當代藝術創造台灣新價值,其中極珍貴的是,馳騁在視覺與表演藝術的跨域跨界,以及和企業家對話溝通的自信,對日後的美術館資源整合、對外募款,助益非凡。

李玉玲從2016年至2023年,擔任高雄市立美術館館長,從硬體改造、與國際知名藝文館所策展合作,同時提出以「大南方- South Plus」,「泛、南、島」等鬆開地域框架、開展文化連結的策展概念,以強調「文化差異、平等對話」的有機性論述,重新定位高美館在台灣現、當代美術館的位置,提升了高美館的國際能見度。

近些年,高美館曾兩度與泰德現代美術館合作《裸:泰德美術館典藏大展」(Nude: Masterpieces From Tate)、《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Capturing the Moment: A Journey Through Painting and Photography.)都擲地有聲,迴響盛大。另外像美國藝術家東尼•歐斯勒 (Tony Oursler ,1957-)的《黑盆》展覽、日本設計大師皆川明品牌《minä perhonen》大展、《大南方-打造多元史觀典藏特展》,《靜河流深-開館展》,都讓外界印象深刻,迄今仍是津津樂道的話題。

高美館成就斐然

在《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提供大半名家名作的台灣知名收藏家陳泰銘,在比較倫敦與高雄的展覽後,他直說,高美館在的呈現與氛圍營造,不亞於倫敦泰德展場,倍讓高美館團隊,喜出望外。

李玉玲擔任高美館館長達7年餘,不但讓改制法人的轉型,三館共構的台灣首家法人化美術館的使命達成,另外發展西側園區、縫合馬卡綠園道、串接新交通節點,逐一落實,真正開啓美術館與城市的「新對話」。

從打開美術館、讓民眾看到美術館,進而連結在地資源,更讓人眼睛發亮的鐵路地下化後的城市縫合,內惟的改造,從解惟到解圍,完成新舊城市的叩接,43公頃生態園區中的美術館,頂立於大眾面前,高美館成為孕育城市創意的發電機,打造一日遊的藝術生態園區,港都城市美好生活的存在,成為事實,其中,城市聯合典藏記憶庫、典藏多功能教育中心與內惟藝術中心,讓而立之年的高美館,館舍定位徹底轉變,展現更多的新可能性。

中亞聯大的緣起

回首前塵,悠悠的7年時光,功不唐捐。最令李玉玲感到安慰的是,她帶領團隊,開啓美術館與城市的「新」對話,包括4大主軸,一、國際美術館品牌聯名策略,建立高美館品牌新形象。二、錨定大南方新座標,同心圓策略,紮根在地連結。三、「以軟帶硬」的空間重塑策略,打造美術館作為空間體驗場域。四、從藝術殿堂到市民文化生活廣場,形塑一日遊的藝術生態園區。該項改變歷程含蓋了共用品牌(Co-Breading)、重新定義名牌(Re-Breading ),最終創造出自有的嶄新品牌(New-Breading),經營自營品牌,例如,高美書屋的規劃,藝術人文餐飲的引進,都成為佳話,讓人耳目一新。

在講座進行大半場,李玉玲話鋒一轉,問起「WHO ARE WE?」,她娓娓道來,細數中亞聯大的緣起。

亞美館位於台中南端、與台灣歷史有深刻連結的霧峰;中醫美館則位於充滿未來展望的北屯新興水湳經貿園區。

如此特殊的地理位置關係,及截然不同的城市歷史脈絡,在新任館長,及團隊的規劃下,透過「雙館」齊下的策略,雙美術館將結合「大學/教育」、「醫療/健康」與「藝術/永續」,建構全新思維的美術館。

雙館以南、北各一個據點,在由兩位普利茲克獎得主建築大師所設計的空間中,透過打造「一期一會」的藝術饗宴,於未來互相連動。

雙館齊下為永續

為什麼會成立雙館,李玉玲指出,2012年中國醫藥大學與亞洲大學結為聯合大學,由教育部核准設立「中亞聯合大學系統」,簡稱「中亞聯大」,成為國內同一位董事長聯合兩所私立大學成為系統學校的首例。

早在2013年邀請普立茲克獎得主日本建築師安藤忠雄設計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開館(簡稱亞美館),成為台灣首座由安藤忠雄設計的建築,2015年正式啓用。在亞美館十周年之際,中國醫藥大學也同步啓動醫學美術館(簡稱中醫美館)的興建,同樣邀請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法蘭克•蓋瑞設計,預定於2028年竣工啟用。

接手亞美館後,李玉玲說未來亞美館轉型策展脈絡,以一年2展的節奏推動當代藝術大師系,將邀請全球知名藝術家發展場域限定、共創的藝術計畫;並與藝術家共同攜手探討我們所關心、關於我們大家未來的「環境永續」、與「WELLBEING/美好生活/健康福祉』等議題,同時在特定場地的委託新作,創造親臨現場的珍貴性,並舉辦暑期展(SUMMER CAMP)」,一來強化與校園、教育的接軌,跨域的落實,以工作坊方式進行。

新思維美術館

李玉玲搬出建築泰斗柯比意的《Towards a New Architecture》學理,當年聚焦在機能主義、模組化與工程美學、將建築視為「機器」,強調效率與秩序;關心形式的革新與現代化技術,最後聚焦在「新建築」對城市未來的塑造。

然而,李玉玲擔綱的中亞聯大的「新思維美術館」,則聚焦在人本、參與、教育與永續,將博物館視為「有機體」:互動、關懷、關係網絡,並關心文化共創、社會連結與心理照顧。

李玉玲比較兩個歷史企機,中亞聯大的廣袤靈動與生命力,更能叩接時代,與時俱進,生生不息。


”AA”
日本建築師安藤忠雄設計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開館(簡稱亞美館,右圖),成為台灣首座由安藤忠雄設計的建築,2015年正式啓用。在亞美館十周年之際,中國醫藥大學也同步啓動醫學美術館(簡稱中醫美館,下圖)的興建。(網路截圖)

捐款成為醒報天使

由於熱心人與支持者的捐款,醒報的深度報導與客觀評論都是免費閱讀的,希望你也能加入「醒報天使」的行列,小額支持。我們會寄給您抵稅收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