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者心)沒有比有快樂

施壽全 / 醫師 2025/06/17 14:01 點閱 2449 次
老師規定每天要寫日記,可以讓國家未來主人翁,從這個習慣,略微窺知領袖偉大之處,因而「肅然起敬」,再者也能藉此讓國民養成好習慣,稱得上是兩全其美的好政策。(網路截圖)
老師規定每天要寫日記,可以讓國家未來主人翁,從這個習慣,略微窺知領袖偉大之處,因而「肅然起敬」,再者也能藉此讓國民養成好習慣,稱得上是兩全其美的好政策。(網路截圖)

讀小學時,應該是從三年級起,老師規定每天要寫日記。寫日記是好習慣,但其所以會出現此一規定,「疑似」源於當年的「偉大領袖」,有每天寫日記的習慣。看到領袖的好習慣,旁邊的人便靈機一動,通令全國學校學生寫日記。
一方面,可以讓國家未來主人翁,從這個習慣,略微窺知領袖偉大之處,因而「肅然起敬」,再者也能藉此讓國民養成好習慣,稱得上是兩全其美的好政策。

寫日記是苦差事

不過,寫日記對小朋友來說,卻是一件苦差事。那是戒嚴時代,匪諜就在你身旁,沒什麼言論自由,也不能記錄下課後與同學玩紙牌或玻璃珠的「不正經」事,每天就寫一些制式內容,感到滿無聊的。

但寫日記有時也可以「輕鬆」一下,那就是,每隔幾天,就能在日記上寫個「無」字交差。老師對此也沒意見,猜想可能也是理解小朋友的為難吧。
然後有一天,突然就不需要再寫日記了。一直到今天,這種好習慣都沒養成,然後回想就啞然失笑,因為一個人,就是因為這樣的「荒廢」,完全喪失了成為「偉大」的條件。

在有與無之間

當然,換個角度看,偉大也未必是都好,平凡也有可取之處。回想日記,如今記憶清晰的只有「無」,其他記錄早已丟棄,內容也全忘光。忘記就不必承擔,無需像偉人一樣,看日記撫今追昔,然後輕者擲筆三嘆,重者怒火中燒,久久不能自已,也太辛苦了。

人生恆常都在「有無」之間擺盪。信眾最多的基督教與佛教,分別都有「罪過」與「業孽」很相近的概念,但基督教強調實在的「有」罪,然後幡然悔悟,重新做人,從無到有。佛教則直指虛空的「無」,勸人不可執著,也是對照。

經常可以看到ㄧ些比較「有」與「無」得失的勸世文。一般人「有錢」、「有房」、「有車」就可說是很幸福了,但實際上,這些身外之物,也常帶給人煩惱與愁苦。相反的「無債」、「無病」與「無憂」,顯然比「有」快樂多了。

「有」有時是好事,但「無」有時比「有」更好。好的「有」能保持,不好的有就要讓它「無」。「平安無事」就是最大的幸福。

捐款成為醒報天使

由於熱心人與支持者的捐款,醒報的深度報導與客觀評論都是免費閱讀的,希望你也能加入「醒報天使」的行列,小額支持。我們會寄給您抵稅收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