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台積電被譽為「護國神山」、輝達CEO黃仁勳成為媒體與民意追捧的「AI教父」之時,政府和社會或許也應靜下心來反思,我們的經濟能永遠依賴這兩座神山嗎?或者更尖銳地問,倘若這兩股支柱出現動搖,我們是否早已準備好第二、第三隻腳?
現實早已給出警訊,台灣經濟不能只靠台積電與黃仁勳,否則終將陷入產業空洞化與結構失衡的困境。
技術外流中
從川普到拜登,美國政府一直積極拉攏台積電赴美設廠,從亞利桑那到德國、日本,全球「積電化」正快速發生。從戰略角度看,這樣的分散布局可以降低美國對台灣供應鏈的依賴風險,但對台灣而言卻意味著實質的產能、人才與技術外流。
台積電至今已承諾在美國投資1650億美元,預計未來在美擴建11座晶圓廠與4座封裝廠,甚至不排除在美方要求下進行美國子公司的股權重整。這不僅牽動整體半導體供應鏈的轉移,更將台灣原有的競爭力逐步掏空。正如許多產業人士所言,「護國神山」若搬到海外,便成了「半屏山」。
「矽盾」恐成火藥庫
更嚴峻的是,一旦中美軍事緊張升高,原本被視為台灣安全保障的「矽盾」反可能變成誘發危機的火藥庫。部分美國軍事分析者甚至提出極端構想,若兩岸開戰,應先摧毀台積電以免落入中共之手。此種言論雖屬極端,卻揭示出台灣對單一產業依賴過深的戰略風險。
輝達近年崛起為全球AI基礎建設的中樞,其與台灣產業鏈的深度連結被視為「第二座護國神山」。黃仁勳在COMPUTEX演講中點名台積電、鴻海、廣達、緯創等122家台灣合作夥伴,彰顯台灣在全球AI供應鏈中的核心地位。更引人注目的是,輝達決定將海外營運總部設在台北士林區,被解讀為新的戰略布局,也引發「輝達是否取代台積電成為新護國神山」的討論。
建立永續的經濟體質
但輝達畢竟是美國公司,其業務與政策走向終將服膺於美國國安與經濟戰略。當美國為了打壓中國AI發展,限制輝達對陸出口H20晶片時,黃仁勳也只能無奈指出政策的錯誤與損失。這再度提醒我們,將國家經濟命脈寄託於外國企業,無異於在風中築屋。
台灣真正的挑戰,不在於是否能吸引更多國際科技巨擘,而在於能否建立更全面、多元且可永續的經濟體質。台灣需儘快推動傳產第二次轉型,串連AI技術與製造升級,否則產業結構將持續單一化。
美國的不穩定風險
服務業的產業化與國際化亦是出路之一,政府雖高喊「矽島轉AI島」,但相關基礎如軟體開發、AI應用、數位人才培育、供應鏈金融等仍未準備好且沒有足夠的承載量。若任由半導體業成為唯一火車頭,其他產業就難以接軌AI浪潮,甚至可能在資源分配中逐漸邊緣化。
川普執政的善變前景也讓人憂心,台灣全面向美靠攏,在科技、經濟、外交、政治與金融上都高度美國化。但美國的單邊主義與不穩定政局意味著風險時時存在。一旦出現政策反轉或貿易壁壘,受害最深的往往是如台灣這樣完全依賴單一大國的經濟體。
政策過度集中在AI
面對關稅戰、供應鏈重構與地緣政治衝突,台灣今年經濟前景不太樂觀,若能「保一二」就已屬不易。而長期來看,如未建立第二或第三經濟支柱,將更難面對未來全球經濟結構重組後的挑戰。
賴清德總統520演說指出,「台灣經濟體質必須調整」,要兼顧出口與內需、科技與傳產、軟體與製造。但目前政策過度集中在AI、半導體與對美經貿,對東南亞、新南向國家、中東市場的佈局與落實仍顯不足。
不能只靠兩個名字
更重要的是,政府應設法讓台灣企業不只是「世界工廠」,而是「創新基地」。培育本地AI技術、建立自有品牌與服務、強化資料治理與隱私保障,都是未來數位經濟不可或缺的基礎建設。此外,現階段產業政策應強化扶植傳統產業與中小企業數位轉型,並提供實質研發補助與創新誘因,避免資源過度集中於大企業與單一領域。
台灣不能讓經濟政策繞著「黃仁勳與台積電」兩個名字打轉。我們當然歡迎這些科技領袖與巨擘帶來的投資與機會,但國家不能只靠這些「神山」。真正健全的經濟,來自於多元動能的發展、均衡產業的佈局與穩健市場的建立。
未來的台灣,應是個能誕生百座中型企業的沃土,而非只仰賴一兩座巨型山脈來遮風擋雨。我們需要的不只是AI計算力,更是政策判斷力、社會韌性與經濟創造力。唯有如此,台灣才能真正走出「靠山經濟」的幻覺,迎向自主穩健的現代化經濟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