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代台灣擺脫物質匱乏,交出亮眼經濟成績,為什麼我們還困在「拚經濟」的牢籠?面對國際動盪局勢,如何從此刻積累的經濟民主資產,發展更豐富的國家經濟想像?
洪財隆是一名深具人文關懷的經濟學家,曾長期擔任台灣經貿政策幕僚。過去八年,他在公平交易委員會任職,見證台灣在劇烈變動中,轉型成珍視經濟自主與韌性的國家。本書以睿智知性筆觸,結合洪財隆在公平會的實務經驗,深刻剖析台灣經濟「轉大人」的關鍵下一步,引領我們共同思索。
英國社會學家T.H.馬歇爾(Thomas Humphrey Marshall,一八九三年—一九八一年)在講述現代公民如何誕生時,根據歐洲從十八世紀以來的歷史經驗,把人類對自由的爭取和享有歸納成三大層次。
依序為公民自由(人身尊嚴、思想言論、財產權等)、政治參與(選舉權等,以及獲得基本商品和服務(食物、衣服、住房、教育、健保等)的權利。前兩者大致可由民主來概括,最後一項則和社會經濟權有關。
以人為本的概念
台灣戰後發展至今,從威權走到民主,從貧困走到富裕,就馬歇爾所提示的這三項公民指標來看,台灣的表現可說相當亮眼。即便在政治、經濟和社會諸多領域,仍有不少地方尚待深化和優化,但終究因為民主還在,所以仍然擁有嘗試錯誤與持續改善的實驗機會。
仔細想想,能夠生活在一個自由民主且富足的國家,真的是一件非常幸福且被高度祝福的事。就經濟發展而言,接下來的問題是,我們應該如何看待或評價既有成就,並用何種思維來回應當前各種挑戰?特別是如何擺脫過去物質匱乏經驗所導致的思考與視野限制,讓經濟發展的目的、乃至手段,逐漸回到以人為本。
以人為本這個概念幾乎無所不在,特別是在教育、醫療、企業經營,甚至交通安全政策,都各有詮釋和應用,但在經濟領域究竟應該如何看待?
經濟學家修馬赫
德裔英國經濟學家修馬赫(E. F. Schumacher,一九一一年—一九七七年)有一本名著《小即是美:彷彿把人當一回事的經濟學》,一九七三年出版。原書名Small Is Beautiful: Economics as If People Mattered用的是和事實相反的假設語氣,可推測作者並不認為主流經濟論述把人當一回事,所以必須有所改變。
修馬赫除了反對規模崇拜(大就是好)之外,更主張生態和社群利益應優先於企業利益,對資本主義的反思極為深刻。他所提倡的「在地購買」和「公平貿易」等理念,在全球各地都吸引了不少支持者,甚至引發跨國行動串連。
在修馬赫眼中,經濟活動的目標不應只是盡量生產更多的東西、過度消費,而是讓人在有限資源的限制下,求取更舒適的生活和更大的快樂,也就是人的全面發展。對修馬赫來說,發展是一漸進的過程,不是瞬間創造。
而且,經濟發展不由物質開始,而是始於人。資源、資本、基礎建設不足並不是最大的發展限制,重要的是人的教育、組織和紀律。有人說,修馬赫的經濟學非常佛系,但我覺得他對經濟發展的思維方式恰恰符合台灣當前所需。
自由可視為機會
一九九八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沈恩(Amartya Sen)更指出,經濟發展並不只是和所得、價格、生產有關,更在於積極增進人的實質自由。其內涵除了免於匱乏和飢荒、克服不安全感和差別待遇之外,更能夠進一步擁有過更充實人生的可能性。例如:參與經濟交易和政治活動的能力。
就經濟意義而言,自由可視為機會。發展過程即在減少各式各樣的不自由,尤指被排除於各種機會之外。重點在於,這些不自由會限制人們發揮「能動性」(agency)。沈恩也認為經濟發展的核心應是人的發展,尤其是必須不停地提問,如何擴大人的自由和能力?
這和傳統經濟學主要從物質面向切入,強調資源使用效率和效用滿足等視角迥然不同。除了擴大自由的內涵之外,此一發展視角也隱含新的責任意識。例如:如果真的要談永續發展,人們也應該做為未來世代福祉的守門員。
兩大經濟發展成就
本章接下來將回顧台灣從戰後到一九九○年代的兩大經濟發展成就:擺脫物質匱乏與跨越中等所得陷阱。然後談談自二十一世紀以來,台灣在面對中國經濟崛起和龐大的市場吸引力,何以一度幾乎失去經濟自信,最後藉由二○一四年太陽花運動(反服貿)的洗禮,重新確認台灣主體性和經貿自主性。
要創造一個更美好的社會,一定要先克服資源匱乏的障礙。正因為台灣歷經這些艱辛過程並成功克服挑戰,為回歸以人為本的發展思維奠定物質基礎並留下餘裕空間。
以衡量國家經濟產能和人民生活水準最常用的人均GDP(國內生產毛額)為例,二○二一年全球疫情肆虐來到高峰,但台灣拜高達六.四五%的經濟成長率之賜,人均GDP首度超過三萬美元。不僅超越韓國,更逼近日本(部分原因來自近年來日圓大幅貶值)。
「購買力平價」評估
放眼全球,目前人口超過兩千萬且人均GDP跨過三萬美元的國家,包括台灣在內,一共也才十一個。而且這裡提到的三萬美元是市場價值或所謂的「名目」數據,真要看出特定國家的經濟實力或人民經濟福祉,仍需考慮各國之間的物價水準或生活成本差異,亦即藉由「購買力平價」(purchasing power parity, PPP)來做調整。
為什麼要採用此種評估方法呢?其一,如果要做經濟福祉比較,應該參考消費者能享有商品或勞務的數量多寡;其二,各國物價水準不一,以致相同單位的貨幣購買力跟著不同,即使透過匯率轉為同一種貨幣(例如美元)來做比較也是如此。因此經由購買力平價調整過的數據,更能精準反映人民經濟福祉。
主要由於台灣的物價水準長年系統性偏低,相對於美歐日韓等國更是如此,這讓台灣的實際經濟規模或人民生活水準更加突出。行政院主計總處的國情報告資料顯示,若以二○一七年為基準(全球平均物價水平為一○○),在一七六個國家或經濟體中,台灣的物價指數約為七七.五,排名第七十三位,低於美國(一五○.○)、日本(一四○.九)、南韓(一一五.六)、新加坡(九六.二),但高於泰國(五六.八)。我國一般物價偏低的主因,是包括水電運輸等公用事業的服務費用,都是由政府補貼或人為管制,凍漲或緩漲由來已久。
台灣不再是小國
不管如何,從各種數據來看,台灣都不能再說是個小國,甚至已晉身中等規模、已開發國家之林。更難能可貴的是,台灣除了擺脫貧窮,早從一九九○年代就跨越「中等所得陷阱」(middle income trap)。目前國際標準把中等所得門檻訂在人均GDP大約一萬三千二百美元,超過即為高所得國家。
何以中等所得容易成為陷阱,擺脫不易?背後道理在於,除非一國產業轉型、產品升級獲得成功,否則由於生產活動必然受到「資本報酬遞減」鐵律的制約,即使投入再多機器設備(資本累積),生產力的提昇終將無以為繼。
最後導致中等所得國家在成本優勢方面拚不過後進國家,生產技術優勢則比不上先進國家,卡在中間。說穿了就是初級工業化不難,而且模仿遠比創新來得輕鬆,許多國家因此容易在達到人均GDP一萬美元上下的「小康」狀態久久徘徊,彷彿踏入陷阱。
台灣戰後產業政策
知名經濟學者陳添枝在其著作《越過中度所得陷阱的台灣經濟1990-2020》中,對台灣戰後產業發展的歷程和挑戰、政府產業政策的功過,提出相當到位的觀察和評價。
他認為,從產業發展的角度來看,早年台灣之所以能脫貧,主要得利於活力旺盛的中小企業;近三十年來,台灣不僅大幅跨越中等所得陷阱,甚至邁向富裕之路,成長動能則來自資訊電子產業,特別是由台積電領軍的半導體(晶片)產業。
另外,在傳統產業部分,台灣除了提昇自身的技術,和合作夥伴關係也變得更加緊密。例如國內許多紡織服飾業,不同於過往單純代工,還進一步為知名領導品牌提供高級布料,成為另一個成功突圍的產業案例。
高科技和傳統產業
台灣無論是高科技或傳統產業,都頗能透過優異的跨國資源整合能力創造產品獨特性與附加價值。從早年的生產合作轉為創新合作,進而突破本身市場狹小和缺乏自有品牌這兩大限制,在在都是難能可貴的經驗。
當然,我們還有很多不能自滿的地方。例如服務業的生產力相對低落(效率問題),以及如何把經濟成長轉化成更多人的幸福(公平問題),而不只是停留在帳面上的好看數據,這些都有待加把勁。(宇欽/輯)
《壓力下的優雅:喚醒以人為本的台灣經濟》
作者:洪財隆
出版社:衛城出版
其他書訊:
《蒙特梭利代表作──童年的祕密》
作者:瑪麗亞.蒙特梭利
出版社:樂律
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強調自由、尊重和觀察,這與現代的個性化教育理念不謀而合。她提出的敏感期理論,也成為了許多早期教育研究的基礎。
如今,全球許多學校都採用了蒙特梭利的教育方法,這些學校強調兒童自主學習、尊重個體差異,並注重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本書是蒙特梭利的幼兒教育名著,透過大量實證案例總結出兒童的心理發展規律,並首次提出了「兒童敏感期」概念,強調教育應尊重兒童的內在發展需求。
全書分為30個章節,詳細闡述了兒童早期發展階段每個敏感期的特徵與需求,提供父母和教師指導方法,讓他們根據兒童的發展狀態正確引導孩子。
《叛逆就是哲學的開始》
作者:飲茶
出版社:大牌出版
哲學,就是思考;哲學,就是找到新價值。每個時期的哲學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毫不留情地抨擊當時的價值觀,建立起新時代的新意義,為個人生存與社會理想建造思考的立足點。
懷疑是走向哲學的第一步,對世界的不滿、憤怒、疑問……其實你想過的問題,偉大哲學家都已經煩惱過!
本書收錄11位偉大哲學家的哲學主張,從尼采的「上帝已死」、笛卡兒的「我思故我在」,乃至於沙特的「存在先於本質」,到布希亞提出「符號消費社會」。在哲學鬼才飲茶的帶領下,任何人都能輕鬆讀懂這場哲學家們橫跨近代數百年的叛逆思辨史。
期盼讀者都能像哲學家一樣,在人生路上勇於懷疑世上一切的「理所當然」,徹底解放加諸在自己身上的諸多禁錮,得到真正的自由與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