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者心)成功不必在我?

施壽全 / 醫師 2025/04/07 19:14 點閱 143 次
哥林多後書3:5:「並不是我們憑自己能承擔甚麼事,我們所能承擔的,乃是出於神。」(網路截圖)
哥林多後書3:5:「並不是我們憑自己能承擔甚麼事,我們所能承擔的,乃是出於神。」(網路截圖)

如果某人有某個心願,自己無法辦到,就默默祝福、鼓掌加油,部分幕後協助或投入,由別人主導而達成,某人也因此而覺得欣慰,絲毫不感到遺憾,如此常常會就自況是「成功不必在我」。

非營利事業的競爭

成功不必在我,往往是用來評論非營利工作。社會上的各種非營利工作,起初常是因為政府供應不足,有些民間熱心公益人士便挺身而出,投入資源,成立了相關機構來經營承辦,應該無所謂「成功不必在我」的思考。不過,隨著各種需求逐漸被滿足,這類舉動卻沒有停下來,反而出現「競爭慘烈」的情形。

所以,就會發生以下的狀況:醫療機構數量應該不是不夠,只是有些經營不佳,但擁有資源者,卻不願給予支援,而是選擇自行設立醫院。或者,以助學或挹注研究為宗旨的基金會已多不可數了,有人卻又成立新的,而不是去贊助功能相似的組織。也就是說,應是奉獻與慈善的事工,卻不再有相對應「成功不必在我」的情操出現,原因何在呢?

成功要在我?

「成功不必在我」是一種崇高心境,但先決條件是:別人來做會比自己好。但若情況不是如此呢?所以,「成功在我」的思考,也有正面意義。雖然工作非為營利,但主導者,通常還是有自己希望貫徹理念的方式,所以需要掌握妥善分配資源的權力,也因此當時勢形成時,整體「評估」,認定自己做比較好,就抱著「義無反顧」、「當仁不讓」或「捨我其誰」的心情去承擔了。

公益或慈善事工,竟出現「競爭」情況,倫理上說得過去嗎?可能的解釋,若營利事業是「求利」,則非營利事業就是「求名」,這倒也是符合人性的思維。

求利還是求名?

所以,一切如果脫離不了或名或利的計較,那麼,所謂成功不必在我,往往只是錯過機會或爭取失敗後,一種自我安慰之詞罷了,聽了,也無須太過佩服。只是能做這樣的心理調適,也總比「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態度高尚了些。
看看聖經上的提醒吧!哥林多後書3:5:「並不是我們憑自己能承擔甚麼事,我們所能承擔的,乃是出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