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地震規模屢創紀錄 台灣防震意識依然薄弱

醒報編輯部 2025/03/30 17:46 點閱 1284 次

緬甸發生規模7.7的大地震,目前死亡人數短短一天就突破一千多人,估計接下來的死亡人數可能超過一萬。這次地震周遭的泰國跟中國雲南等地,也都傳出恐怖災情,曼谷一棟興建中的三十層的大樓,居然短短七秒就夷為平地。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泰國跟緬甸多年沒有大型地震,導致一般民眾疏於防範,許多大型建築也沒有足夠的防震措施。

台灣也列地震警戒區

這次地震最驚人的是造成「長週期地震波」影響,這種長週期地震波可以傳很遠,規模7.7強震的地震波,可以傳地球好幾圈,且會觸發比較遠距離的很高樓層。

尤其這次引起地震的揚子板塊與台灣西半部及中央山脈有所連結,未來恐觸發台灣發生規模6以上的地震。

地震專家郭鎧紋指出,今年1月7日青藏高原7.1的強震,就讓台灣在兩週後發生大埔6.4大地震。1999年台灣921大地震發生前,土耳其也是先發生了大規模地震,隨即台灣也發生強震。

台灣房屋防震不足

台灣經歷了多次大地震,因此新蓋的建築都有嚴格的防震指標,但是台灣1974年以前的建築法規沒有抗震規範,所以屋齡50年以上的房屋,很大機率抗震能力弱。這樣的房子其實在台灣還有很多,光是人口密集的六都,台北市屋齡50年以上的還有16%。

按照最嚴格的標準,如今屋齡20年以下的建物才是在目前最嚴謹法規下施工建造的。但是台灣平均屋齡高達32年,全國屋齡在20年以內的建物不到1/4,經過精算,台灣有超過一半的房子,都是30年以上的「老舊建物」。

國家地震中心2013年曾研究指出,就算是台灣首善之區的台北市,一旦發生規模6.2地震,恐會有4000棟房屋倒塌,萬一是規模7.3的地震,則會倒掉3萬5000棟。而且最脆弱的還是台北市的蛋黃區大安區,因為這一區「最老」,有84%都是30年以上屋齡的建築;松山區、士林區也分別有81%。既然如此,只能盡快做房屋檢測來找出有建築疑慮的房子。

國土署有最高40萬元的補助來檢查房屋結構,但是實務上,按照一般中產階層,真的能掏出這筆錢去做檢測的,恐怕少之又少。

防災都市更新刻不容緩

檢測房屋結構只能算是緊急應變,長遠之計還是要進行都市更新,重新建造新型房屋。台北市政府現正推出因應地震威脅,讓面臨威脅的老舊建築進行重建的防災型都市更新案,但是到目前也只有24件更新案,按照這樣的速度,恐怕再等一百年都沒辦法進行有效的都市更新,更何況是其他台灣的大型都市,推行的速度更慢,政府如果不能拿出魄力,還是緩不濟急。

日本做法值得借鏡

日本同樣也是長期面臨地震威脅的國家,日本不只實施嚴格建築法規,還每年多次訓練民眾防災意識,並且在學校跟住家都要進行演練,另外還投資許多跟防災相關的基礎建設。應變團隊能快速修復道路以提供災區協助,包括改善供水基建、供應網路電力的電纜設施等。這樣全方面的防震規劃,才有辦法最大程度防止人命的損失。

台灣近來除了花蓮發生強震之外,主要大城市其實已經多年沒有大型地震,不得不說,防災意識也顯得薄弱,幾乎家家戶戶都沒有準備緊急備用物資,也少見地震演練。如果不能急起直追、加強防範,大自然不會留給沒有準備的人太多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