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名環境智庫「德國看守」(Germanwatch)在本月12日公布最新版《氣候風險指數》(Climate Risk Index,CRI)報告,涵蓋了1993~2022年期間,指出極端天氣事件對全球每個國家影響日益加劇,無論富國窮國皆受氣候災害衝擊,並強調氣候行動的迫切性,國際社會應持續減碳,並加強氣候災害的調適。
長期風險指數
「德國看守」自2006年起依據國際災害數據庫及世界銀行的資料 (包含經濟損失、死亡人數、影響人數),分析多項災害類別(如洪水、風暴、熱浪、乾旱),評估這些極端天氣事件對各國的經濟和人類影響,本年的報告計算出171個國家的《氣候風險指數》。
該報告揭示了世界面臨的長期脆弱性,1993~2022年這30年間,全球發生超過9400起風暴、熱浪和洪水等極端天氣事件,近77萬人死亡,經濟損失達4.2兆美元,其中風暴占總經濟損失的62%,洪水則導致最多人員傷亡(佔58%)。
在長期風險指數方面,加勒比海島國多米尼克、中國大陸、中美洲的宏都拉斯名列最高的前3名,亞洲還有緬甸及菲律賓上榜前10名,臺灣排在第128名。
近期風險指數
從單一年度來看,2022年反映出近期災害衝擊的嚴重性,造成最多人死亡的災害是熱浪,影響最多人數的是水災,而經濟損失最高的則是風暴;更麻煩的是,複合性及連續性的災害形式日益常見。2022年氣候風險最高的前3名為巴基斯坦、貝里斯及義大利,台灣則排在123名。
巴基斯坦在2022年春季經歷一場極端熱浪,夏天又遭逢史上最嚴重洪災,近10%國土泡在水中,3,300萬人受影響,造成300億美元損失(佔GDP 8.9%),是該年全球最嚴重的極端天氣災害的國家。歐洲熱浪導致義大利、希臘、西班牙、葡萄牙與保加利亞均列入前10名,美國則因颶風、高溫、暴風雪等災情列在第7名,顯示富裕的已開發國家也承受沉重打擊。
該指數顯示了氣候行動不作為的經濟和人類成本,影響災損的除了災害規模,也與平時的調適、災害因應措施有關。高收入國家儘管因應能力較強,但仍需加強氣候風險管理;而全球南方國家(如小島發展中國家)由於因應能力不足而更易受影響。不僅如此,氣候變化正加劇極端天氣事件的頻率和強度,造成更廣泛的負面影響。
臺灣必須謹慎因應
根據《氣候風險指數》的全球長期與短期分析,我們臺灣的風險排名都在百名以外,當然是值得肯定的,但仍然有一些借鏡與警惕之處。
首先,臺灣位處西太平洋颱風的路徑上,最需要注意颱風強度增高所帶來的強降雨,如去年三個強颱襲臺都造成嚴重淹水的情形。除此以外,夏季高溫熱浪的危脅日增,不但影響稻米與水果的產量,也推升用電需求,加重電網壓力。往長遠看,海平面上升速率快速增高會加深海岸的侵蝕,威脅西部沿海地區的安全並淹沒廣大的低窪地區。
更重要的,臺灣位在板塊擠壓的環太平洋地質帶,先天地震危害度就大,未來氣候暖化還會抬高地震的風險,這是我們無法迴避的嚴肅課題,也是一般評估氣候風險難以顧及的自然災害。
因此,臺灣面對日增的風險壓力,必須強化氣候治理的行動,建立跨部會氣候風險評估平台,提高地方層級的防災預算,加強基礎設施的抗災能力,也可以借鏡韓國「氣候民主委員會」的模式,建立常態化公民參與機制,加速政策的社會接受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