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不管賦予武器多少智能,或讓殺人手法變得更加多元,最核心的還是實際參戰的人類。任何戰役的結束都來自於士兵的實質佔領,但是士兵會因為戰爭態勢不斷損失,因此每當國際局勢緊張,徵兵手段就會越來越嚴厲。
這次發生藝人疑似逃兵遭到檢調逮偵訊的案子,這個專門協助不實逃避兵役的團體,居然就有13名役男涉案。這還只是檢調抓到的第一個公司,如果順藤摸瓜繼續順著各醫院去搜查,可能得到的數字還會更多。
考量增加「體育役」
役男之所以如此逃避兵役,一部分是覺得四個月到一年的兵役時間太長,或者恐懼戰爭爆發要上戰場。站在國家的立場,一定需要滿足當兵的人數,才有充足的戰力,但是換個角度想,如果是已經學有專精,或是有特殊技能的役男,未嘗不可提供更廣闊的選擇,同樣是為國家服務。
台灣近來體育運動發達,尤其是棒球更是大顯國威。不過仔細看體育署所召集的體育役役男,人數卻是不增反減,過去還可以多達八十多人,近年來腰斬了一半,只剩下三十到四十人。當然體育署也是從嚴選用,大概三十人都是儲備選手,剩下十人是體育專業。不過這樣的比例跟大學體育系不成正比,台灣大學體育系相關科系,一年畢業高達的男生就高達四千人,有各式各樣的運動競技,體育署的體育役人數是否可以增加應該多加考慮,因為運動員的生命週期並不長,役男短短一年的軍事訓練,可能就打亂了準備周期。
「研發替代役」可行
過去還有所謂的研發替代役,但是因為徵兵需求孔急,現在已經取消,94 年次以後出生役男都不可以申請研發替代役。但是研發替代役自 2008 年開始實施後,對台灣的科技產業有相當大的貢獻,歷年共有 4 萬多名役男於 1,700 多家企業服務。例如護國神山台積電 2022 年徵才 8,000 人的名額中,役政署核定給台積電的研發替代役員額就佔了 1,000 名。
這一部分卻因為兵源吃緊只能取消,這對於科技業來說是相當大的衝擊。換個角度想,讓台積電工程師花一年的時間學習軍訓,是否跟其所創造的價值相襯?尤其現在美國對台灣的晶片行業垂涎欲滴,不斷索求要求增加赴美設廠,此時更需要更多工程師投入。這些役男如果轉投科技研發,或許能創造更大的產值,這就跟體育役的意義是一樣的,在晶片大戰的當下其實政府可以用更多元的角度,思考役男可以扮演的角色。
軍隊不只比人數
在目前亞洲的先進國家中,只有台灣跟韓國有嚴格的兵役制度。韓國是因為面臨朝鮮的軍事威脅,因此必須要有充足的兵源配合美軍,才有辦法克服威脅。對於台灣來說,因為主要假想敵是中國,兩者對比量體落差很大。對台灣來說,能夠避戰不要打戰才是上策,如果真的兵戎相見,在這麼小的島上作戰,恐怕最後也會導致硬體設施全毀。如何降低衝突,跟獲取足夠兵源,應該齊步進行,不應該光是抬高國防角色,卻欠缺溝通的必要。
台灣多元發展
台灣產業已經進入了百花盛開的時代,台灣近來不只是晶片業,體育活動跟影視也都是主力產業,足以跟外國比拚。在這些優勢產業上,是否可以考慮多開放役男投入工作。這當然一方面要兼顧兵源,同時也要考量產業需求,但是無論如何,台灣現行的常備兵役為主的制度,是無法滿足這些先鋒產業的。
美國不斷施壓,希望台灣增加兵源,同時購買更多武器。不過卻積欠台灣六千多億美金的武器,另外也無法承諾協防台灣。台灣在考量國防時,不能以空泛的承諾為基準,應該以台灣現實的需求來考量。增兵要符合台灣國情,用人也要配合台灣產業。台灣不是只要國防,競爭也不是只靠軍隊,新的時代,新政府也要有新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