甫才開年的2025,一月7日在美國加州洛杉磯市週邊地區爆發了一系列的森林大火,由於延燒面積大 (>160公里),焚毀的建築物多 (> 1萬3千棟),火場又多位在高級住宅區及精華地帶,至15日被強制撤離疏散的民眾超過20萬人,造成的經濟損失極為驚人 (> 1300億美元) ,有人形容這是洛杉磯市的「卡崔娜災難」(2005 年摧毀了美國新奧爾良市的颶風),引起全球媒體的高度關注。
人禍與天災交織而成
至今洛杉磯森林大火發生已逾一週,仍有多處火場持續延燒,無法完全控制。經由多日媒體密集的報導,火災發生的原因已逐漸釐清,基本上是由人禍與天災兩大類交織而成,也是給我們臺灣最好的警惕。
人禍方面有市政當局在防災、救災方面出現了重大缺失,包括:消防資源嚴重不足 (含人力、預算、訓練等);市區的維生管線設備老舊 (消防缺水、電線走火);放任都市發展擴張到森林邊緣,陷社區在野火威脅的高風險中;氣象單位早已在去年底警告南加州的天氣因素有利野火形成,但市政當局及一般民眾災害意識薄弱,沒有及早採取有效的防範措施。
乾旱、強風推波助爛
至於天災方面,可以清楚觀察到氣候暖化所帶來的可怕印記,尤其是乾旱、強風、水文極端性的影響日趨凶險。首先是乾旱,聯合國在2024年十二月發布的「世界乾旱圖集」中,就清楚的指出美國的西南部由於受到暖化影響,是全球乾旱影響最嚴重的地區之一,未來隨著地表溫度上升,乾旱還會更加嚴重,增加了發生火災的風險。
其次是南加州特有的聖安娜風(Santa Ana Winds),是來自內陸荒漠地帶,吹向太平洋沿岸的乾燥季風,過去就是森林野火的重要推手,如今受到暖化的影響,風速增強,濕度更低,發生的更狂暴與頻繁,再結合日趨乾旱的環境,產生了火上澆油的可怕效應。
天候鞭笞全球
最後,一個在當前暖化環境裡形成的水文極端性,使得野火變得更加災難化。本月9日刊登在「自然」期刊的研究顯示,拜氣溫升高和大氣乾燥導致植物和土壤中水分流失所賜,一股在短時暴雨與長期乾燥之間擺盪的趨勢正在全球增長,自20世紀中葉以來,全球所謂「天候鞭笞」(weather whiplash)的現象,就是極端降水狀況會反覆的發生,如今已從31%增至66%,整整翻了一倍。
洛杉磯的本次大火災難正是「天候鞭笞」的經典案例。南加州在2022~2023年冬天的雨季相對潮濕,促使灌木叢生長快速;但隨2024年夏季後,天氣變得炎熱且乾燥,草和灌木叢又很快地乾枯,成為引燃野火的最佳燃料,再結合聖安娜的強風,終於造成了毀滅性的後果。
臺灣要加強防範
臺灣自二十世紀中期以來,也是「天候鞭笞」現象的受災區,由觀測資料可以發現,臺灣地區的降雨量在1950年以後開始上下劇烈震盪,不但短時的豪大雨頻繁,同時在70年的期間裡,經歷了6個乾旱期。就是由於頻繁的水文極端變化,臺灣的水文環境漸趨惡化,整體用水結構逐漸失衡,不但長期用水趨勢面臨更大困難,防災救災的挑戰也更嚴峻,這是未來無法逃避的嚴重威脅。
除了直接的破壞之外,野火還會帶來重大的公共健康風險,因為野火的煙霧是一種有毒的汙染混合物,長期置身其中,會導致過早死亡,並對肺部、心臟和大腦造成長期的損害,我們絕對不能輕忽。